(共38张PPT)
灯笼
导入新课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小知识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难点)
4.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重点)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作者简介
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 “早”》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佳作,198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年》。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
作者简介
背
景
链
接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强邻虎视眈眈,大兵压境,蚕食我国大片领土。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过着屈辱且贫困的生活,群众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吴伯箫这一时期的散文,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对现实的不满,也透露出人民被压抑着的愤怒情绪,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文
体
知
识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争讼( sòng ) 领域( yù ) 斡旋( wò )
静穆( mù ) 思慕( mù ) 幽悄( qiǎo )
霍骠姚( piào ) 怅惘 ( chàng wǎng )
锵然( qiāng ) 燎原( liáo ) 熙熙然( xī )暖融融 ( róng ) 马前卒( zú? ) 神龛( kān )
犬吠( fèi ) 庞大( páng )
听课文,学习字词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预习课文,解决词义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预习课文,解决词义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孩子喜欢亮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9段),回忆自己与灯笼有关的往事,从不同方面表达灯笼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10、11段),写了宫灯及塞外战场中的灯笼,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
第四部分(第12段),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线索:灯笼
初读课文 划分段意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再读课文 解决疑难
2.快速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2.快速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3.自由读3-9自然段,分组讨论: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
怀恋过往,表明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
4.结合2-9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4.结合2-9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4.结合2-9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
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5. 自由读10-11自然段,思考: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升 华
6.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7.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问题探究
1. 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问题探究
2.文中为什么提到“孤行客”?
用“孤行客”的具体事例,说明在村头挂红灯有着行好的意思,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3.“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有什么含义?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些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B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特色二:结构严谨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概括主旨
板书设计
课
后
作
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吴伯箫的创作道路。
课外阅读《吴伯箫散文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诗词积累
拓展延伸
1.左手五个,左手五个。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
2.四角方方,常随常往。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
3.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
4.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
手套
手帕
锅?
火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