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校名称
教学班级
时间地点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歌是歌行体叙事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以及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把边塞地区壮阔、奇丽的雪景与送别友人的惆怅不舍融合起来,使咏雪和送别的两个主题相得益彰。是历来公认的雪中送别诗的上乘佳作。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以及赏析诗词的方法,但仍掌握不全面。
对这首诗歌感情的把握以及背景的了解还不到位。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重点:对于诗歌背景的了解,字音朗读,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
难点: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理解及作者的感情。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1.读准字音,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3.学习品析诗句,赏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策略设计
媒 体
资 源
百度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阅读《唐诗简史》了解本诗。
方 式
方 法
上网查找,书本阅读,经验回忆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课前测试
课堂分享
美诗诵读
美句品析
美诗成文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重点字音
2.文学常识
3.以往古诗词朗读及赏析的方法
【评价反馈】
1.由于不懂得意思,有个别多音字存在错误。
2.朗读及赏析诗词的方法不知道或者不全面。
【主要内容】
诗歌朗读
诗歌赏析
【评价反馈】
1.及时指导后,有提升
【主要内容】
1. 古诗默写及背诵
【评价反馈】
1.经过学习,全班绝大数都能背诵本诗
2.除个别学生外,其他基本都能默写全对
教学过程设计
【 名家之言 】
1. 唐代边塞诗派两大翘楚:高适和岑参
2.闻一多:“苦寒岁月中的壮大歌唱”
【设计意图】
通过名家闻一多的高度凝练经典的点评,引入本诗,明确岑参在唐诗历史上的地位。
【 自主分享 】
1.“歌行体”
2.回忆分享古诗词文:咏雪主题、送别主题、边塞主题
3.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上给予高效的指导。通过自学,帮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点及相关古诗词。
【 学前正音 】
纠正课前习中出现的注音问题
【设计意图】
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 美诗诵读 】
1.自由散读
2.讨论朗读节奏
3.齐读
4.结合句义讨论重音
5.三读
【设计意图】
从三个方面给予学生明确的朗读指导
【 美诗品析 】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句品析,每小组抽签选择一句赏析。
方法指导:大致上用三个层次表达自己对所选诗句的分析。
第一层:诗句描写的是什么;
第二层: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第三层:对用得好的字词进行赏析。
分析角度:内外、动静、声色、俯仰、远近、视听、宏微、景情;
正面侧面、比喻与夸张……
2.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赏析范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诗句赏析。
这首诗从诗题来看,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白雪歌,一个送武判官归京。一是咏雪,一是送行,两个主题互为宾主,相得益彰,没有对雪的吟咏,这首送行诗就失去了它的独特之所在;没有送行的主题,对雪的描摹便成为了没有人物、没有精神的雪原写生。“雪”的主题始终伴随着送行的情谊。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朗读及赏析诗歌的方法,也从更深的角度多方面了解了岑参,体悟到诗歌当中的深厚情谊。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目标明确
2.学生提前自主预习分享,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的放矢
3.有明确的方法指导,学生易于学习仿效
4.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流
【问题与建议】
1.课堂应该再深入展开研讨诗中的感情。
2.课堂时间有限,结尾有些许仓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前习
古代诗歌有不同的题材: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边塞诗等等。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列举你所知道的以下三类题材诗、词、文:
咏雪:
边塞:
送别:
查找资料:
“歌行体”:
岑参及诗歌背景:
正音(给划线字注音):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冷难着
瀚海阑干
饮归客
羌笛
风掣红旗
你所知道的朗读诗歌的方法及赏析诗句的方法:
课件15张PPT。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初中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3.学习品析诗句,赏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学常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
“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不太讲究格律(古诗词关于字词平仄以及句式的对称等方面的规则),一般多叙事。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等。
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被称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背景介绍: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武就)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
美诗诵读,美句品析正音: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冷难着
瀚海阑干
饮归客
羌笛
风掣红旗sàn
bó
zhuó
gān
yìn
qiāng
chè 美诗诵读一读:中等语速
二读:特别节奏
三读:含情抑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美句品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句品析,每小组抽签选择一句赏析。
方法:大致上用三个层次表达自己对所选诗句的分析。
第一层:诗句描写的是什么;
第二层: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第三层:对用得好的字词进行赏析。
分析角度:内外、动静、声色、俯仰、远近、视听、宏微、景情;
正面侧面、比喻与夸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风狂雪骤,写的是外景、动景、全景。写了地域之远、风力之大、飞雪之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是壮阔迷人的塞北雪景图。“忽”“一夜”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惊讶和赞叹;“梨花”写出了皎洁悦目的白色,传神地表现了雪花成簇的形态。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写雪天里的军帐,写人的感觉。正面写雪、写人,侧面表现大雪带来的寒冷。“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是在写“冷”。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雪天里的军营。“角弓”难拉、“铁衣”难着等几个反常的细节,表现了塞外风雪带来的严寒,表现了北方雪天之奇冷。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的是外景、静景。一写千里冰封的地面景色,一写万里凝云的天上景色,进一步表现了环境之奇冷。“惨淡”一词表现力丰富。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内景,点出“归客”,写人,写事,写声,写气氛,写场面,写边塞的音乐特色,让人想象劝酒的热闹、话别的殷切与乐曲的悠扬。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写辕门外的冰雪画面,写归客起程的情景,写雪大风寒,写色彩、动静,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表现出送行时的心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一幅雪中送别的感人场面。深情送别,送出辕门,送至轮台东门。“雪满天山路”,感情深沉,暗含着作者的担心与牵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诗眼。寓浓情于淡墨中,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从那望着雪地上马蹄印记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情状。 美诗成文 请你选择诗中你最欣赏的几句,把它们改写+扩写成优美的现代文语段。(注意:不仅仅是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