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下10《古诗三首》课件+练习(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下10《古诗三首》课件+练习(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6 19:29: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古诗三首》练习
一、读《马诗》,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大漠: 。 何当: 。
金络脑: 。 踏: 。
清秋: 。
2、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
3、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
二、读《竹石》,回答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
咬: 。
坚劲: 。
任: 。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 ?

三、读《石灰吟》,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 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参考答案
一、1、大漠:广大的沙漠。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2、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3、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三、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2、C
3、要留清白在人间
4、托物言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41张PPT)
10《古诗三首》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马诗
新知导入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新知讲解
我会写

luò
右上是“夂”。
左右结构
联络 网络 经络
新知讲解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新知讲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的景象
看到燕山秋月联想到武器
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新知讲解
读古诗前两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思考: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译文: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黄沙万里,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地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
大漠( ),燕山( )。
沙如雪
月似钩
新知讲解
突出边疆战场的辽阔,马有驰骋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
这两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新知讲解
齐读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承上启下,希望能为国家做贡献
明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写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国家
何时将要。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新知讲解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给马配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呢?
何当( ),快走( )。
金络脑
踏清秋
新知讲解

主题概括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 ,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
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的感慨与愤懑。
以马自喻
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
新知讲解
沙如雪
月如钩
何当
快走
马诗
新知讲解
石灰吟
新知讲解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新知讲解
chuí

záo

fén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新知讲解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由朗读,然后与同座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新知讲解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
平常。
新知讲解
译文:石灰要经历过千万次的捶打和开凿,才能被开采出深山。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新知讲解
齐读第三四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说一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碎成粉末
不怕牺牲
石灰的颜色
暗指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全,全然。
新知讲解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暗喻诗人不管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的人。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新知讲解
译文: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新知讲解
主题概括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
的意愿和 ,的决心。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新知讲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
不怕牺牲
品格高尚
不怕 留清白
烈火焚烧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新知讲解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新知讲解
齐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很生动形象,你能找出来吗?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新知讲解
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把竹拟人化
实写竹子,暗喻人
实写竹子扎根,暗喻人立场坚定
新知讲解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新知讲解
齐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出竹子无畏乐观的精神
“千”“万”是虚指,写出竹子坚韧从容的神态
任凭。
你。
坚定,强劲。
新知讲解
诗意:哪怕遭受了千万次的磨难和打击,竹子依然还是那样的坚韧和强劲。也不管刮的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都不能让它屈服。
新知讲解
小组讨论: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 马 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共同特点是都借一种事物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方法叫做托物言志。
《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品格高尚
《竹石》 竹 正直倔强,高傲风骨
学习新知
主题概括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 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 。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拓展提高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课堂练习
古诗接龙的游戏,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堂小结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
板书设计
竹石
竹:咬定 千磨万击
人:任尔
正直倔强
高傲风骨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课下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