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2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2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6 18:33:27

内容文字预览

5.《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学习流程:初读感知——预习课文——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巩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
一、自学案
1.作者链接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家、 家,是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主要著作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2.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 ) 农谚( )  连翘( )
3.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
4.完成表格
说明对象
说明层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5.学贵质疑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请你写下来。
二、互学案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
2.通过质疑,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3.把握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动笔练一练,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问题:句中的“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①请将原文中的语言与老师给出的语言对比,对比两种说明文语言有哪些不同,并进行品析。(抓住具体词语对比分析)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
品析:
②品味标题的妙处。
借助书下注解看看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许用原题会更容易帮助我们解决文章说明对象的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三、导学案
1.字音小测
萌发( )翩然( )孕育( )悬殊( )连翘(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以下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1962 年的山桃、杏花……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
课件22张PPT。 善于观察的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妙的大自然的语言吗?风之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星之语: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5.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3.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 竺[zhú]可桢[zhēn](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走近作者字词学习萌发( )次第( )翩然( )
孕育( )农谚( )海棠( )
悬殊( )连翘( )
销声匿迹( )
周而复始( )
花香鸟语( )
草长莺飞( )méng fāpiān rányùn yùcì dìhǎi tángcǎo zhǎng yīng fēinóng yànxuán shūlián qiáoxiāo shēng nì jìhuā xiāng niǎo yǔzhōu ér fù shǐ字词学习翩然: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动作轻快的样子。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研究探讨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研究探讨2.通过质疑,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指与气候同步,能据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也就是“物候”。“物候学”是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研究探讨3.把握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研究探讨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中考链接(1)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问题:“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中考链接(1)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问题:“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左右”表示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与实际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研究探讨平实的说明语言 平实的说明,就是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事物。有三个特征:使用专业术语,不描摹、不夸张,使用数字、例证、推理等方法。
常用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研究探讨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后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研究探讨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后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研究探讨(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的课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物候现象比作是大自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太平淡。 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许用原题会更容易帮助我们解决文章说明对象的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研究探讨生动的说明语言 生动的说明,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有三个特征:使用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进行说明。
常用打比方、引资料、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小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采用的是平实和生动相结合的说明语言。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堂小测谢谢!《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巩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我们跟随着画面走进了大自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是啊,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花开、虫鸣、叶落、冰融,都是一种无声的诉说和交流,其背后隐藏着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那么善于观察的你,还解读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的吗?和我们分享一下。
大自然神奇而美丽,它召唤着我们去感受、去观察,去研究。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用灵敏、细腻的眼光,一笔一笔记下了他与花、鸟、虫、月、露、风的对话。今天,我们就跟随着竺可桢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2.生字词积累
三、研讨探究
拿出预习作业所做的表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
说明层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
2.通过质疑,“实事求是”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明确: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指与气候同步,能据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也就是“物候”。“物候学”是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3.把握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动笔练一练,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问题:句中的“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中考考点链接)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①通过对比,进行品析,朗读体会。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后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
②品味标题的妙处。
标题迷惑了一部分同学,以至于有的同学“说明对象”那一栏填的是“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原题并不是这个。借助书下注解看看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许用原题会更容易帮助我们解决文章说明对象的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本文的课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物候现象比作是大自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太平淡。
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采用的说明语言是平实和生动相结合的说明语言。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练习巩固
1.字音小测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以下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1962 年的山桃、杏花……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探索出更多大自然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