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百分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部分中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藏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理解”,是描述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对象的特征和未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核心词是“百分数的意义”;
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认识”,同义词是“理解、会”,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对象的特征和未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核心词是“数据中蕴藏着信息”,这里是指百分数的意义。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结合具体情境,准确描述百分数百事的意义;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知道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教材教材呈现的是视力检测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三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视力情况,引导学生解答“哪个学校五年级学生视力情况好一些”的问题,展开对百分数知识的学习。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是引导学生先算出每个学校五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做比较,从而引出百分数。通过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百分数,说说它们的意思,促进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进行了课前学情调查,采用谈话交流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做进一步的了解,以便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谈话交流
从授课班级中按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抽测6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 谈话1:你认识这两个数吗?怎么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面料成分:棉80% 涤纶20%) 结果分析:第1个问题正确率是33.3%,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名称不是很了解;第2个问题正确率为83.3%,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有小部分学生不会读;第3个问题的正确率为16.7%,大部分学生不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百分数的意义。
(2)问卷调查
设计课前检测题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抽测6个学生)。
写出横线上的数。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二十一。( )
判断:一个苹果重25%千克。( )
结果分析:第1题正确率为66.7% 通过对调查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卷第1题正确率为66.7%,说明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写法不清楚;第2题正确率为50%,说明对百分数与已经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是很清楚。 由此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变与不变的观点,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和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简捷性、优越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生活及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评价设计:
通过近视问题、果汁问题、衣服标签及巧克力中的百分数、环节三中的练习检测目标1的达成。
通过画图表示“果蔬汁含量30%”、把饮料倒在杯子里百分数是否变化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全国小学生近视情况、握笔姿势及工业生产增长情况的研究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近视问题、果蔬汁问题、衣服标签及巧克力中的百分数、工业生产增长情况的研究、夏令营中的百分数检测目标4的达成。
教学准备: 一瓶果汁、3个透明玻璃杯。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导入:同学们,近年来青少年的视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课下老师搜集了三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近视情况我们一起看一下。 出示统计表。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
预设:希望小学近视人数最多,是36人。向阳小学近视人数最少是,是27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由近视问题导入,通过播放青少年的近视情况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研究的问题。】
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近视率——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提问:通过近视人数你能比较出哪所学校五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好一些吗?(板书问题:哪个学校五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好一些?) 预设生回答:
可以,向阳小学。 师引导:是这样吗?再想想对吗?只通过这三个数就能比较近视情况吗?
(2)不能,因为调查总人数不知道。 课件出示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逐次给出信息,学生在矛盾中发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最直观的想法可能就是根据每所学校的近视人数的多少来衡量学校的近视情况,通过全班交流、辩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要比较三所学校五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需要计算出三所学校五年级近视人数各占调查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为百分数的出现做好铺垫。】
提问:比什么才能知道哪个学校五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好一些? 预设生回答: (1)减法比,通过比总人数相差的越少越接近。 引导:按照你说的我调查了2人,近视1人。他们相差不是更少了吗?
除法比 生:我觉得应该看看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引导:那每所学校近视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呢?
希望小学36÷144=
光明小学27÷150=
向阳小学24÷120=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学生在学习单上把分数化简,化简后交流结果。
提问:现在能比较着三个分数的大小吗?可以怎么比? 预设生回答:化成小数或通分。 学生任选一种方法计算后,集体交流计算结果。
预设:
(1)化小数 0.25 0.18 0.2 提问:根据计算结果你能知道哪所学校视力情况好一些吗?为什么?
(2) 通分
提问:结论是什么?
学生交流:①这三个分数表示的意思;
②这三个分数的共同特点。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分数也叫做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3.教师示范第一个百分数的写法,学生练习后两个的写法。
4. 学生交流25%、18%、20%表示的意思。
师小结:其实这样的三个百分数都表示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刚才研究的这个近视中的问题又叫近视率,所以百分数又叫近视率。(板书:近视率)
【设计意图:在整个探究环节中,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很随机的,有可能都出现,也有可能只出现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分法,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及时组织教学。充分利用通分得到的三个分母是100的分数,让学生解释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经过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百分数概念,然后迁移类推到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既沟通了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又为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做好铺垫,知道百分数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生活中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百分数?
2. (课件出示衣服标签)
提问:
①衣服标签中标注棉80%,(课件突出:棉80%)“棉80%”是什么意思?
②“涤纶20%”表示什么意思?
③两种成分,谁的含量更多些?
④如果这件衣服的面料不是两种成分,而是纯棉的,标签上应该怎么标注? 小结:面料成分不同,穿着时的感觉就不一样。相信今后买衣服时,同学们一定会参考标签上的百分数,选择合适的衣服,注重健康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