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比例尺-青岛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比例尺-青岛版(五四学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16 20: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比例尺的意义》安排在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例尺”信息窗一中,从知识体系讲和比以及比例是一个板块,与之相关的要求是: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读懂不同的比例尺。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理解”,指的是能描述比例尺的特征和由来,阐述不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动脑思考、集体交流等活动经历比例尺模型的建立过程;第二层次就是能够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正确计算比例尺,并读懂不同的比例尺。
【教材分析】
《比例尺的意义》安排在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例尺”信息窗一中。 对于本节课,不同的版本做了不同的处理。 人教版“比例尺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平面图后,借助图形的放缩经验和其他学习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北师大版教材把本内容编排在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最后一个内容。比例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在青岛版教材中,本节课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五上单独认识比,在五下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等的知识全部学习完成后来学习比例尺。信息窗呈现了一幅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体育活动足球比赛。想赢比赛要研究战术。由此提出画足球场平面图,如何画不走样,引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比例尺的两种表达方式与相互改写。
通过分析教材可以看出,对于比例尺意义的学习教材处理得较为简略。但
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不知道比例尺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必要性;二是不太明白比例尺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情况,我认为本节课虽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还是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的。 用新课程观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而且应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转化。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进行客观的分析。 《比例尺的意义》安排在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例尺”信息窗一中。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学习过“比和比例”,接触过很多比以及比例,但不明确比例尺这一的概念。此外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有多少认知基础尚不清楚,于是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学情调查。 在没有任何提示下,我们在课前对五(2)班44位学生进行了约10分钟的调查,调查内容为:
你知道什么是比例尺吗?它表示什么意义?
你在地图中见过1:100这样的提示吗?这里的1表示( ),100表示( )
问题1分析: ① 正确解决,能说明理由5 人,占11.4%; ②没有能够正确解决的学生。
问题2分析: ①正确解决,能说明理由7人,占15.9%; ②有11人见过,占25%,但是不知道表示什么意义。③不能解决26人,占59.1% . 两项合计,发现不经过课堂学习,已基本能达到课程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学生人数只占了15%左右,需要进行提高学习课堂学习前,因为他们不能达到(或完全达到)课程要求的学生人数占25%。需要进行全新学习或补缺学习,甚至是哺乳学习"的达到了59.1%。 存在的问题:
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发现:那些需要进行全新学习或补缺学习的孩子,存在的主要学习困难有:
不知道比例尺的用途,更不清楚比例尺的意义是什么,如泊宁、胜戎等。
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一定了解,但细节知识空洞需要学习的如钰童、梓桦等.
这一部分知识的缺失,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 从课前的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很明显地感知到,本班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意义了解的知之甚少,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较大;同时,学生个体间学习水平的差异也很大。如何在满足群体发展需要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成功学习、愉快学习,成为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比例尺的必要性。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 3、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并能进行相互改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转化
【评价设计】
学生自主操作、全班交流等活动检测目标1的达成。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展示交流、课堂练习检测等活动检测目标2的达成。
通过自学交流、课堂练习反馈、自我矫正检测等活动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流程】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视频引入 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文登距离北京800多千米,汽车大约需要8小时,动车大约需要6小时,飞机大约需要1小时,小甲虫只用了6分钟。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交流)继续看,(视频演示小甲虫在地图上从文登爬到了北京。)知道原因了吧?(它在地图上爬行)。
感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小甲虫在地图上爬行的距离就叫做图上距离。
【板贴:图上距离】现在这图地图上文登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大约是4厘米。仔细看,有什么变化?(距离变大)这次呢?(距离变小)
小结:也就是说图上距离是可以变化的。实际上文登距离北京800多千米是不会变化的,这个800多千米是实际距离。【板书:实际距离】
质疑 关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预设:
①我想知道图上距离与是距离有着什么关系?
②我想知道他们之间有哪些奥秘?
③怎样计算图上距离?
小结: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有着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把学生引入到研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关系这个问题上,体现问题产生的必要性,由生活问题引入到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进行感知
激发冲突
1.我们看,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3.6米,宽大约1.5米,你能在本上画一个同样大的黑板吗?为什么不能?那怎么办?(长和宽画得短一点)。那我们就动笔画一画,看看谁画得形状最像。 动笔之前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为了便于交流,请你标出你所画黑板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开始吧。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拍照上传。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我搜集到的几种不同的画法,谁来评价一下?(有的像有的不像) 同样画的是一个长方形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呢?问题出在哪儿?(长和宽这个数的确定)我们先让他们交流一下他们是如何确定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吧!
全班交流
预设方法1:黑板的长和宽分别是3.6米和1.5米,3.6米太长了,纸上画不开,我就把米变成了厘米,于是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3.6厘米,宽就是1.5厘米。 点评:你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3.6米画不出来就画3.6厘米,1.5米画不出来就画1.5厘米,画出来的图形还特别像。
方法2:我也想到了3.6厘米和1.5厘米,我觉得太小了,于是把3.6厘米和1.5厘米同时扩大了两倍,所以长是7.2厘米,宽是3厘米。
点评:你是在它的基础上长和宽同时扩大了两倍,画出来的也很像,大拇指送给你。
方法3:我大体看着画的,没有什么标准。 点评:数学讲求思维的严谨,这样画可以吗?那4号同学呢?
方法4:我也是大体照看着,没有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