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伤仲永 王安石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仲永”?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非凡才思衰退,大不如前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表现在——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 迅4、文章对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大力铺陈其才能初露的情形,仅用几笔点出他才能衰退、沦为平庸的结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于邑人,不使学。.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
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思考:
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3.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讨论:1、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EXIT 讨论2、《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 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 人: 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拓展你从方仲永的经历得到哪些启示?说说你的看法。魏永康的成长烦恼
“神童”魏永康,两岁的时候识两千多个汉字,四岁就上了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八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
他母亲一心希望他成为科学家。据其母亲说,孩子幼年时,没有任何小伙伴,“没有玩过,即使带他玩也都是搞学习,一边走一边搞学习,一边走路一边搞学习,如果六一儿童节带他到街上看花灯,看元宵,看热闹,我都是要他用心形容这个场面,要他学成语。”
他把所有孩子们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也的确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三年时间里,永康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在一级级的连跳的同时,他也跳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上所有的事,都是其母亲一手包办。魏永康在学校住宿后,用别人的牙膏,穿别人的鞋子,袜子也乱丢,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 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而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魏永康回家后,母亲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他出门,而永康在家里也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同妈妈讲话。母子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
长期以来的心理自闭使魏永康非常内向,语言表达木讷迟缓,极少与人沟通。2004年,魏永康曾经几度离家出走,最长的一次走了39天。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破格录取了少年天才宁铂,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当年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最后他选择了出家为僧。与宁铂同时代的“神童”也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他说:“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昔日中国第一神童如今出家为僧 从神童个体来讲,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足以抵御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的地步。无度的宣传和热捧,对他们的健康自然成长造成了莫大的损害。神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一个“童”字,而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是游戏、同龄人及岁月才能给予的精神财富,当神童把过多的精力都用于频繁的跳级和对新知识的猎奇时,其作为孩子的生命架构就不知不觉发生了比例失调--身子的整体发育萎缩了,而脑袋独大了。当有一天弱小的身体支撑不了沉重的头颅时,整个神话就轰然倒塌。反思“神童悲剧”
可以说,时代的关注造就了他们,又无情地将他们推向成功的反面。因为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那些“神童”心中留下难以治愈的“硬伤”。因此,我们看到宁铂的黯淡,看到魏永康的陨落。
"悲剧神童"是现代版"伤仲永"!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最终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是一株株"病梅",初看起来姿态万千,但却缺少生命力……
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法]卢梭.爱弥儿 ——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人们开始看到生活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成为一个强健的动物。有了最好的脑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使用它,还是无用;为了得到一个而牺牲了另一个的来源,现在认为是件傻事,许多神童最后并无成就,已经不断证明这点。因此我们发现,说教育的一个秘诀,就在‘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这句话还是很聪明的。”
——[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教育要兼顾儿童的身心,反对只顾其一生之有神,也得育之有方,否则大器难成。 ㈠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㈡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动手做一做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6、传一乡秀才观之
7、邑人奇之
8、或以钱币乞之
9、于舅家见之
10、受之天也代诗代仲永代诗代仲永代仲永的通达聪慧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 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