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典例分析,巩固练习):28向量应用(提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典例分析,巩固练习):28向量应用(提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18 10: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面向量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3.体会用向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物理等问题的工具,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
类型一: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例1.如下图,正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BC上的一个三等分点,且AE、CD交于点P。求证:BP⊥CD。
【思路点拨】将向量和用基底表示,然后把证明线段垂直问题,转化成的问题。
【解析】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
则。
又,,∴。
∴。
于是有,解得。
∴,,
∴,

从而,即,
故BP⊥CD。
【总结升华】解决垂直问题,一般的思路是将目标线段的垂直转化为向量的内积为零,而在此过程中,则需运用向量运算,将目标向量用基底表示,通过基底的内积运算式使问题获解,如本题便是将向量,由基底,线性表示。当然基底的选取应以方便运算为准,即它们的夹角是明确的,且长度易知。
举一反三:

【变式1】平面内△ABC及一点O满足,,则点O是△ABC的( )
A.重心 B.垂心 C.内心 D.外心
【答案】D

【变式2】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则的值为________;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1 1
【解析】==1
=
=
= (F是E点在上的投影)

当F与C点重合时,上式取到等号。
例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AC,AC=CE,EC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F=AE。
【思路点拨】建立直角坐标系,写出向量和,证明=。
【证明】如下图,以点C为坐标原点,以DC边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1,1),B(0,1),若设E(x,y)(x>0),则,。
因为BE∥AC,即,所以x+y―1=0。
又因为AC=CE,所以x2+y2―2=0。
由,得,即。
又设F(x',1),由和共线,
得,解得,
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AF=AE。
【总结升华】通过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根据向量的相关运算,使问题得以解决。
举一反三:
类型二: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例3.已知平面上一定点C(2,0)和直线l:x=8,P为该平面上一动点,作PQ⊥l,垂足为Q,且,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思路点拨】设动点P的坐标,先把向量之间的关系化简,然后代入向量坐标,化简整理即得轨迹方程。
【答案】
【解析】设P,则

得:

化简得。
【总结升华】该题的难点是向量条件的转化与应用,解决此题应从向量的坐标运算入手,这也是解决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向量的有关运算技巧,先化简后运算。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0,―4),B(4,0),C(―6,2),点D、E、F分别为边BC、CA、AB的中点。
(1)求直线DE、EF、FD的方程;
(2)求AB边上的高CH所在直线的方程。
【答案】(1)x―y+2=0 x+5y+8=0, x+y=0(2)x+y+4=0
【解析】 (1)由已知得点D(―1,1),E(―3,―1),F(2,―2),
设M(x,y)是直线DE上任意一点,
则。,。
∴(-2)×(x+1)―(―2)(y―1)=0,
即x―y+2=0为直线DE的方程。
同理可求,直线EF,FD的方程分别为
x+5y+8=0,x+y=0。
(2)设点N(x,y)是CH所在直线上任意一点,则。
∴。又,。
∴4(x+6)+4(y―2)=0,
即x+y+4=0为所求直线CH的方程。
【总结升华】(1)利用向量法来解决解析几何问题,首先要将线段看成向量,再把坐标利用向量法则进行运算。
(2)要掌握向量的常用知识:①共线;②垂直;③模;④夹角;⑤向量相等则对应坐标相等。
类型三:向量在物理学中“功”的应用
例4.如图所示,已知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斜向上),大小为50 N,一个质量为8 kg的木块受力F的作用在动摩擦因数μ=0.02的水平平面上运动了20 m。问力F和摩擦力f所做的功分别为多少?(g=10 m / s2)
【答案】 ―22
【解析】 设木块的位移为s,
则W=F·s=|F|·|s|cos30°=50×20×(J)。
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为。
则(N)。
则f·s=|f|·|s|cos180°=1.1×20×(―1)=―22(J)。
即F与f所做的功分别是J与―22 J。
【总结升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般涉及力或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充分借助向量平行四边形法则把物理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
举一反三:
【变式1】三个力F1=i+j,F2=4i―5j,F3作用于同一质点,使该质点从点A(20,15)平移到点B(7,0),其是i、j分别是x轴、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求该过程中,
(1)F1,F2分别对质点做的功;
(2)F1,F2的合力对质点做的功。
【答案】(1)―28,23;(2)―5
【解析】。
(1)F1做的功,
F2做的功。
(2)F=F1+F2=5i―4j,故合力F做的功W=F·s=(5,―4)·(―13,―15)=5×(―13)+(―4)×(―15)=―5。
类型四:向量在力学中的应用
例5.如图,用两条同样长的绳子拉一物体,物体受到重力为G。两绳受到的拉力分别为F1、F2,夹角为。
(1)求其中一根绳子受的拉力|F1|与G的关系式,用数学观点分析F1的大小与夹角的关系;
(2)求F1的最小值;
(3)如果每根绳子的最大承受拉力为|G|,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增大时,|F1|也增大(2)(3)[0°,120°]
【解析】(1)由力的平衡得F1+F2+G=0,设F1,F2的合力为F,
则F=―G,由F1+F2=F且|F1|=|F2|,|F|=|G|,解直角三角形得,
∴,∈[0°,180°],由于函数y=cos在∈[0°,180°]上为减函数,∴逐渐增大时,逐渐减小,即逐渐增大,∴增大时,|F1|也增大。
(2)由上述可知,当=0°时,|F1|有最小值为。
(3)由题意,,
∴,即。
由于y=cos在[0°,180°]上为减函数,∴,
∴∈[0°,120°]为所求。
【总结升华】生活中“两人共提一桶水,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两臂的夹角越小就越省力”等物理现象,通过数学推理与分析得到了诠释。
举一反三:
【变式1】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当它们间夹角为时,合力的大小为20N,则当它们的夹角为时,合力的大小为( )
A、40N B、 C、 D、
【思路点拨】力的合成关键是依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力的大小,然后再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新的合力.
【解析】对于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当它们间夹角为时,合力的大小为20N时,这二个力的大小都是N,对于它们的夹角为时,由三角形法则,可知力的合成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因此合力的大小为N. 正确答案为B.
【总结升华】力的合成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也可用三角形法则,各有优点,但实质是相通的,关键是要灵活掌握;对于第一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易造成的错解是,这样就会错选答案D.
类型五:向量在速度中的应用
例6.某人骑摩托车以20 km / h的速度向东行驶,感到风从正南方向吹来,而当速度为40 km / h时,感到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求实际风向及风速的大小。
【答案】东北方向
【解析】设a表示车的速度20 km / h,在无风时,此人感受到风速度为―a,实际风速为b时,此人所感受到的风速为b―a,如图,令,,实际风速为b。因为,所以,这就是当车的速度为20 km / h时,人感受到的由正南方向吹来的风速。因为,所以,这就是当车的速度为40 km / h时,人感到的风速,由题意得∠CBD=45°,CA⊥BD,BA=AD,所以△BCD为等腰三角形,CB=CD,∠CDA=45°,∠ACD=45°,所以CD=CB=DA=。所以km / h,b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答:实际风向是东北方向,风速的大小为km / h。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此类问题一般采用向量加法、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来解决,注意画图辅助思考。在本题中,人感到的风速在无风时与车速a互为相反向量,当实际风速为b时,此人感受到的风速是b―a,这一点要搞清,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相当于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举一反三:
【变式1】在风速为km / h的西风中,飞机以150 km / h的航速向西北方向飞行,求没有风时飞机的航速和航向。
【答案】 北偏西60°
【解析】设风速为ω,飞机向西北方向飞行的速度为va,无风时飞机的速度为vb,则如图,vb=va-ω,设,,,过A点作AD∥BC,过C作CD⊥AD于D,过B作BE⊥AD于E,则∠BAD=45°,,。
所以,。
从而,∠CAD=30°。
所以没有风时飞机的航速为km / h,航向为北偏西60°。
【巩固练习】
1.设D、E、F分别是△ABC的三边BC、CA、AB上的点,且,则与(  )
A.反向平行 B.同向平行
C.互相垂直 D.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2.设、、是单位向量,且·=0,则(―)·(―)的最小值为( )
A.―2 B. C.―1 D.
3.若平行四边形满足,则平行四边形一定是( )
A.正方形 B.矩形 C. 菱形 D.等腰梯形
4.一质点受到平面上的三个力,,(单位:牛顿)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状,已知,成60°角,且,的大小分别为2和4,则的大小为( )
A.6 B.2 C. D.
5.在水流速度为自西向东,10km/h的河中,如果要使船以10km/h的速度从河南岸垂直到达北岸,则船出发时行驶速度的方向和大小为( )
A.北偏西,20km/h B.北偏西,20km/h
C.北偏东,20km/h D.北偏东,20km/h
6.已知非零向量与满足且,则为( )
A.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7.已知点O,N,P在△ABC所在平面内,且,,,则点O,N,P依次是△ABC的( )
A.重心、外心、垂心 B.垂心、外心、内心
C.外心、重心、垂心 D.外心、重心、内心
8.已知向量≠,||=1,对任意t∈R,恒有|-t|≥|-|,则( )
A.⊥ B.⊥(-)    C.⊥(-)   D.(+)⊥(-)
9.如图,两块斜边长相等的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若,则x=________,y=________。
10.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中,有下列四个论断:
①;②;
③;④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
11.一艘船以5 km / h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船的实际航行方向与水流方向成30°角,则水流速度为________km / h。
12.夹角为的两个力和作用于同一点,且,则和的合力的大小为
,与的夹角为 。
13.已知两恒力F1=(3,4),F2=(6,―5)作用于同一质点,使之由点A(20,15)移动到点B(7,0)。试求:
(1)力F1,F2分别对质点所做的功;
(2)F1,F2的合力对质点所做的功。
14.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O在对角线OB上,DE⊥OA于点E,DF⊥AB于点F,连接CD、EF。
(1)求证:CD⊥EF;
(2)当OD=OC时,求经过点C且与向量平行的直线的方程。
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向量,又点
(1)若且,求向量;
(2)若向量与向量共线,当时,且取最大值为4时,求.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得:,,,上面三式相加得:。
2.【答案】D
【解析】 ∵·=0,且,,均为单位向量,、、
∴,||=1。
∴(―)·(―)= ·―(+)·+2。
设+与的夹角为,
则。
故(―)·(―)的最小值为。
3. 【答案】B
4.【答案】D
【解析】,∴,∴。
5.【答案】A
6. 【答案】D
【解析】设, ,则| |+| |=1。
由已知(+)

B=C
又由已知·=
| |·| |,,又
,为等边三角形。
7.【答案】C
【解析】 如图,∵,∴。
依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故N为重心。
∵,∴,
同理,,∴点P为△ABC的垂心。
由,知O为△ABC的外心。
8. 【答案】C
【解析】已知向量≠,||=1,对任意t∈R,恒有|-t|≥|-|
即 |-t|2≥|-|2 ∴

9.【答案】
【解析】 作DF⊥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F,设AB=AC=1,则,
∵∠DEB=60°,∴,
又∠DBF=180°―45°―90°=45°,
∴,
故,。
10.【答案】①②④
【解析】对于①,;对于②,令,,以和为邻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AD正好为其对角线;
对于③,;
对于④,且,设,,
。即,。
11.【答案】
【解析】如图,船速v1=5,水流v2,实际速度v=10,∴
12.【答案】
13.【解析】(1),从而W1=F1·s=(3,4)·(―13,-15)=3×(-13)+4×(―15)=―99,W2=F2·s=(6,―5)·(―13,―15)=6×(―13)+(―5)×(―15)=―3。
(2)W=(F1+F2)·s=F1·s+F2·s=W1+W2=―102。
14.(1)【证明】根据题意,,
设,则,,,

因为,
所以,因此CD⊥EF。
(2)解:当OD=OC时,即,
∴,,即,
所以可设直线方程为,
又直线经过点C(0,2)。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15.【解析】
又,得.

与向量共线,
,当时,取最大值为
由,得,此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