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组长职责:
1.组织本组同学有序就坐,组长坐显微镜边上;
2.检查生物书,导学案是否有带;
3.督促本组同学把小肠结构模型写上班级座号,并放在
电脑边上;
4.检查桌面是否有猪的小肠(小烧杯装好)、解剖器一
套、小肠永久切片(已做好)等。
——营养物质的吸收(第3课时)
提问: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
引入课题:
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第3课时)
导学目标 :
1.理解吸收的概念;
2.知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记住小肠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思考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P14第1、2自然段。并完成导学案P4二、导学诊断
消化管吸收功能图
思考:消化管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
脂肪
蛋白质
淀粉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
消化:大分子有机物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
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P书14
思考: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一、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1.肉眼观察小肠横切内侧面结构。
可以从烧杯侧面进行观察。
2.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表面结构。
组长用解剖剪将小肠纵向剖开,放入装有清水的
烧杯中,轻轻摇动烧杯,用放大镜观察褶皱分布特点。
组员依次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小肠。
3.显微镜观察小肠切片。(箱子放地面)
组长完成显微镜操作(对光、放置小肠切片、观察),
组员观察组长的显微镜操作规范与否。
组员依次观察显微镜下的小肠切片。
方法步骤:
组长做好组员实验情况登记(活动记录单表一)
分析讨论:
(1)小肠内表面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吗?
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
(2)这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
可以增大小肠内表面的表面积,从而扩大吸收面积。
材料及用具: 白纸、剪刀、尺子、双面胶、透明胶。
1.用剪刀打开小肠壁结构模型,用尺子测量并计
算小肠内壁和外壁的表面积。
注意:小心剪刀的使用
2.计算小肠内壁与外壁表面积的比值。
(填入表二)
组长做好组员实验情况登记(活动记录单表二)
1.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内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
褶皱越多,小肠外壁表面积与内壁表面积
的比值越小。
2.这种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
讨论:
思考:
小肠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小肠
(长5~6米)
解答疑难
(放大)
小肠绒毛
(放大)
环形皱襞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放大
微绒毛(1000—3000根)
小肠的表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
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
与圆柱体比表
面积增加倍数 表面积
(平方厘米)
小肠5-6米长 1 3 300
环行皱襞 3 10 000
小肠绒毛 30 100 000
微绒毛 600 2000000
二、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小肠很长(可达5~6米);
2、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只有一层很薄的上皮细胞(营养物质易通过)。
小结
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肠液、胰液和胆汁
消 化
吸收
面积大
消化面积大
吸收面积大
共同特点
最主要的消化器官
小肠
最主要的吸收器官
4.下图是小肠内表面放大图及小肠绒毛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人的小肠细长,约 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 ] ,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为原来的3倍。
(3)皱襞表面有许多[ ] ,使小肠吸收面积再增大3倍。
(4)小肠绒毛的[ ] 朝向肠腔的一侧,还有一些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大近600倍。成年人的小肠的内表面积约
为200平方米。
(5)小肠绒毛内有[ ] ,其壁与小肠绒毛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便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5~6
环形皱襞
1
2
小肠绒毛
3
上皮细胞
4
毛细血管
※淀粉在小肠内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经过 层
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血液?
※淀粉在小肠内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经过 层
细胞进入毛细血管血液?
2
4
甘油等部分脂溶性物质进入淋巴管也是经过4层细胞膜。
2. 完成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概念图。
组长职责:
1.督促组员把椅子推到桌底,排整齐;
2.提醒组员带走小肠模型;
3.做好显微镜的收放(取下目镜、物镜,直立反光镜,把显微镜放回箱子) ;
4.检查装有小肠的小烧杯、解剖器、小肠切片是否回位;
5.活动记录单交给生物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