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验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为里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导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乐于总结。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五、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玩具小汽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无论水平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摩擦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
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
六、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牙刷、杯子、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带领同学们一起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的知识。2、播放视频: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 学生观赏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摩擦力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小实验。(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教师演示实验:1、用二个牙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牙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2、手持杯子静止时,杯子受到什么力?思考:(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2)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里?(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得出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学生动手实验,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产生。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测量滑动摩擦力演示:把木块放到水平桌面上,弹簧测力计通过绳子拉着木块前进。思考: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画出力的示意图。怎样知道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进一步提问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测量时要让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木块必须做怎样的运动?拉力的方向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总结:只有把物体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确:测滑动摩擦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测量时应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1)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请你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或假设:滑动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压力有关,可能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3)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怎样改变压力大小?怎样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请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的表格。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供参考。实验次数接触面的材料压力变化情况摩擦力f摩/N1木块与木板不变2木块与毛巾不变3木块上放1个钩码,再放到木板上变大(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设计好的步骤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5)得出结论: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们继续探究。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供参考。实验次数木块放置方式接触面积大小弹簧测力计示数摩擦力f摩/N1平放大 2侧放小 学生汇报: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每次只改变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个,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并记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与防止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实验: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1)将一个实验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2)将小车倒过来,轮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示数大小。(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摩擦实例,认识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有些摩擦对我们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动手实验。 培养分析思考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一、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2、影响因素:A、压力的大小
B、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二、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九、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十、教学反思
1、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手段。本节课安排了两个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一个实验放手给学生做,发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很好地掌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这样第二个实验的探究就水到渠成。
2、第二个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先分别讨论设计出对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的探究过程,然后将实验交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为学生设计表格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本科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时间较紧张,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对实验的节奏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