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下册地理:学习与探究中国的极地科考 (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下册地理:学习与探究中国的极地科考 (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16 22: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全球变暖与极地保护
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了哪些
科学考察站?

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建立了壮观的中山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正式开站。
2014年2月8日 ,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
长城站
企鹅排队走过中山站门前
中山站全景
中山站每年可接纳越冬人员25名,度夏人员60名。
黄河站
昆仑站
泰山站
罗斯海站
科学考察的宝地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 000多人。
极地地区为何成为了全世界的
“科学考察宝地”?
极地地区因其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为破坏才能使原始的自然环境得以完整保留。
南极地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我国开展北极科考的特殊意义
1.我国与北极同处北半球

北极地区对我国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
2.北极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我国国内目前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己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
极地印象
冷!
北极熊闯入民居?!
极地地区的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
升到天空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的产生过程:
1.原因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产生
毁林

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为什么?
2.危害
1)全球出现极端天气
2)冰川、冻土融化,动物失去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
3)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陆地和岛屿有被淹没的危险

活动:还他们一个“寒冷”的家
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
1)加强国际间协作,所有国家订立公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如核能和太阳能等。
3)绿色对策,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 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国际上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