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了六年级下册《拓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2.感受物体惯性、热胀冷缩、空气压力等原理及其现象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教学重点】
运用已有知识解释一些具体科学现象。
【教学难点】
在解释现象中分析条件差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河西小学为大家上这节课,同时也要感谢领导给我一次“出彩”的机会,更让我高兴的是我了解到咱们班上课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当然还有就是通过刚才老师的观察,我发现咱们班同学都特别有精气神,而且习惯特别好,坐姿非常端正,小组内也没有交头接耳说话的,我猜想咱们班肯定经历过无数次这样听课的“洗礼”,也能猜到大家在这种场合中表现都非常“出彩”,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这节课中能够好好表现自己,遵守纪律,小组内要团结、协作,积极回答问题,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听到大家响亮的回答,老师就放心了,老师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大家共同去探究这节科学课。好,上课
【点评:通过激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能让学生的心稳定下来,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二、鸡蛋导入 激发兴趣
师:大家看我手中的是什么?
生:两个鸡蛋(熟鸡蛋、生鸡蛋)
(板书:鸡蛋)
师:确切的说,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熟鸡蛋
师:那么到底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但又不能破坏鸡蛋,把它分辨出来,并且把原因说出来。给大家一分钟讨论时间。(课件提示: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用品不能动)
生:讨论
师:谁来告诉大家怎样判定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
生:我想可以通过晃来听一听,听到晃动的是生鸡蛋,没声音的是熟鸡蛋。
师:生鸡蛋放时间久了晃动能听到声音,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我通过看书知道要旋转,旋转快的是熟鸡蛋,旋转慢的是生鸡蛋。
师:平常爱看科学书籍非常好,那你能继续说一说原因吗?
生:我认为熟鸡蛋是一个整体,当它受力时一同被扭动,所以转得快,而生鸡蛋受力时,只是蛋壳在受力,它里面的蛋白和蛋黄受的力小,所以转的慢。
师:我觉着你不仅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而且还是一个思路清晰的分析者。也就是说生鸡蛋受到力后,旋转快切时间久,熟鸡蛋旋转慢且时间短,这种保持远动状态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什么科学道理呢?
生:惯性,惯性的道理。
(板书:惯性)
师:对。(课件展示:科学揭秘,如何分辨生熟鸡蛋)谁能大声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反之,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于惯性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
师: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如学生没有说出另一种方法,师可以补上),待鸡蛋转动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按停鸡蛋瞬间,并立即缩手。如果缩手后不再转动的,则为熟蛋;反之,缩手后能自动再转几下的,则为生蛋。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还是惯性的原因,生鸡蛋中的蛋白和蛋黄能带动蛋壳重新再转几下。
师:你真棒,能够学以致用。
师:哪一组同学用我们刚学到的知识到台上来给大家分辨一下,好,请你们小组上台来,
生:做实验。
师:澳,你们说这一个是熟鸡蛋,有的同学可能还不信,那我给大家看一下(磕,并剥皮),
师:拿着让大家看一下,
生:的确是熟鸡蛋
师:看到大家跃跃欲试的表情,我知道大家已经急不可待了,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水槽里的生鸡蛋和熟鸡蛋先分辨出来,注意一定要轻拿轻放,能做到吗?分辨出之后,做一下标记再放回水槽,并立即以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生:分组做小实验。
师:都判断出来了吗?
生:判断出来了。
师:通过刚才判定生鸡蛋和熟鸡蛋,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研究科学的氛围在平常就是比较浓厚的,那么大家现在已经是六年级了,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本领,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像“判定生鸡蛋和熟鸡蛋”一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这种方法就是“拓展”。(板书:拓展)
【点评:本课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让学生分辨出生熟鸡蛋,才能进行下面的一系列实验,所以教师安排了科学揭秘环节,降低思维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果先让学生实验探究再进行科学揭秘是不是会有更好的效果?不妨试一试。】
三、沿着鸡蛋 认识拓展
1、师:那么就让我们继续沿着鸡蛋的问题拓展下去,这是生鸡蛋,来让一位大力士上来,试一试能不能把它握碎
生:演示,不能握碎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椭圆形的形状把受到的压力都分散到了各个部位
师:正是由于这个原理,我们现在的建筑都仿建的这种形状,即牢固又省材料。(课件展示:悉尼歌剧院、鸟巢等图片)
【点评:通过学生握鸡蛋,亲身感受蛋壳结构。并且能展示这种结构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神奇,渗透了本单元第二课“应用”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我不知道大家在家里注意了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在煮完鸡蛋后,往冷水里泡一会,为什么?
生:为了让热鸡蛋变凉。
生:热胀冷缩,很容易剥离蛋壳。
师:对,主要是热胀冷缩让鸡蛋变得容易剥。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提醒,(课件展示)那就是给家里大人说,虽然容易剥,但在冷水里不易长时间泡,很容易让细菌等进入鸡蛋,影响我们的健康。
【点评: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刚煮熟的鸡蛋放入冷水中,但不能泡很长时间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还使课堂增加了趣味性,体现了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
四、设计问题 深入拓展
1、师:活动一:好了,这是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这是一个锥形瓶,那么如何能将熟鸡蛋进入瓶口比它小的锥形瓶呢?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大家的团结协作精神,设计方案。
(课件展示有关要求: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方案;文字简练,可以写,也可以画简图。)
师:老师给大家提个醒,你可以看一下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
2、下发学案,生设计方案,一个小组一份,要简练,也可以用画的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师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有的小组写,有的小组用画的形式)
【点评:画设计方案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设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求学生真正能够画出来,重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
3、展示方案(用投影仪)
生:我记得曾经看过有关的实验,就是可以把正燃烧的纸迅速放到锥形瓶内,然后把鸡蛋放在瓶口,很快鸡蛋就会掉入瓶内。(看来你平常是一个爱看科学节目的同学)
生:我是画的,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比较一致,请大家看
生:我用的方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用开水倒入锥形瓶内,然后过一分钟时间把开水倒掉,接着把鸡蛋放入瓶口,观察。
师:方案比较细致,连时间都算的这么准确。
师:大家的方案设计的都比较细致,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要想验证应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声音太响亮了,说明大家都想急切地做实验。但是老师要说我们做实验时,小组要合作完成,要按照方案,有序来做,并且要规范、迅速,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开始吧。
4、生做实验。
(不一会儿,教室内传出孩子们惊奇、成功的呐喊,鸡蛋都顺利的进入到锥形瓶内,教师到需用开水的小组指导实验,以防安全)
5、师:刚才看到大家脸上的惊奇、成功的表情,老师也看到了大家的喜悦,我想这种喜悦也是知识带给我们的喜悦。那是什么原因使鸡蛋能够很快的进入锥形瓶呢?
生:空气的压力,当燃烧的纸条熄灭后,瓶内空气的压力远远小于瓶外的空气压力,所以鸡蛋被迅速压入瓶内。
师:这名同学能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刚刚发生的实验现象,能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学习。我们在四年级就学习了有关空气压力的知识,空气的压力也即是大气压强有一个著名的实验,那就是马德堡实验(观看视频)
师:在现实生活中,空气的压力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如拔罐、打气筒、压力锅、粘钩等等。(课件展示)
【点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热胀冷缩以及大气压强的知识,本环节的目的是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拓展”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师注意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鼓励其进行多种方法探究,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小”做文章 继续拓展
师:刚才我们让鸡蛋进入了瓶里,(展示)那么问题又来了,谁能说出是什么问题吗?
生:如何让鸡蛋出来?
师:猜到了老师的心思,那怎么办呢?还是请大家先小组内商讨,设计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
生:(展示方案)把锥形瓶放到铁架台上,然后用开水烫锥形瓶,观察现象。
师:由于用到开水,所以每一个小组要注意安全。好,开始做吧。
(因为要用到开水,教师巡视指导,教室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成功的欢叫声每个小组感受并享受成功的快乐)
【点评:本环节设计把瓶内的鸡蛋再次出瓶,考虑到课堂时间与研究的深度,做到了有始有终,把探究任务做的深、做的透。】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鸡蛋拓展了许多科学知识,哪些呢?师指黑板
生:惯性、热胀冷缩、薄壳结构、空气压力、水的张力
师:正是由于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究、拓展,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的进步。在咱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思维导图中,研究物体的过程大体是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拓展与应用。咱们今天学习的拓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拓展与应用的一部分。那么拓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仅对于科学课,对于其它各学科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让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为我所用,达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应用,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好,我很期待下一次再为大家上课,好,下课!
(板书)
拓展 惯性
鸡蛋 蛋壳结构
热胀冷缩
空气压力
【通过这种思维导图及思维导图式的板书,给学生对拓展知识一个深刻的印象和方法,使学生有科学的、正确的认知。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课堂探究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目的将课堂探究持续延续下去,点燃后续探究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