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7 17: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导入
杨贵妃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两人相逢,自然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到了成熟的季节,要求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荔枝。但荔枝产于南方,多在两广、福建、四川、台湾等地。但唐朝的都城却在西安,离最近的荔枝
妃子笑
产地尚有千里之遥。加上鲜荔枝难以保存,“一离本枝,一日而变色,二日而变香,三日而变味,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唐玄宗为了杨贵妃,用快马日夜不停地运送,常常味道不变就已达京师。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绝句,题目叫《过华清宫》,中间有名句专门写此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至今荔枝中仍有一个品种叫做妃子笑,是由此而得名的。
妃子笑作为荔枝的一个品种,其由来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等基本史实;
2.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阅读与分析,培养史料解读的能力与史料实证的意识。
2.通过时间线索与唐朝疆域图阅读,逐步培养时空观念。
3.通过探究活动,创设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认知“亡,百姓苦”,通过唐朝由盛转衰的学习,感悟国家动乱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危害;由五代十国局面的学习,体会国家分裂对民族社会带来的危难,国家统一是民族自强于世的前提。
教学难点:
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唐朝衰落的原因

CONTENTS
目 录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材料一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资治通鉴·唐纪廿九》
材料二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资治通鉴·唐纪卅二》
玄宗的变化
安史之乱
对比两段材料,唐玄宗统治的前后发生什么变化?最终导致什么后果?
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材料研读
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玄宗后期任用哪些人?
什么是“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材料一 胡如雷先生在分析“开元之治”唐玄宗用人问题时指出,开元初期君子当权,小人失势;中期奸佞、忠贤并存;后期直臣失权而奸佞猖獗,谄佞之风最终导致了天宝之际的“安史之乱”。玄宗统治后期权倾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等人,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三个重要人物。——《谄佞之风与盛唐之衰》
原因分析
材料二 “明皇蔽于吞并四夷,欲求一切之功”……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极大浪费,庞大的军费开支,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矛盾;同时,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而中国无武备,造成外重内轻之势,埋下了动乱的种子。 ——《谄佞之风与盛唐之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根本原因: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材料三 安禄山受到玄宗宠信后,被委以重任,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及闲厩、群牧等使。当时,北方三镇重兵全部为安禄山所掌握。安禄山见唐廷承平日久,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因而阴谋叛乱以夺取天下。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新唐书》: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安禄山势力扩张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发生严重灾荒
□杨贵妃得宠 □节度使势力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 □军队战斗力薄弱




灵武
马嵬坡
范阳等
潼关
洛阳
范阳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

安史之乱
过程
安禄山叛军攻占
从河北南下
攻占
逼长安
唐军兵变,逼玄宗杀
杨贵妃、杨国忠兄妹
分两路
太子称帝(唐肃宗)
肃宗命郭子仪
李光弼等平叛
叛军内乱
唐借回纥兵,于763年平定叛乱
时间:
755年-763年
经过:
结果:
平定叛乱


长安
太原
魏州
汴州
睢州
洛阳
幽州
云州
九原
营州
灵武
益州
北京
马嵬驿




常山
潼关
安史叛军进攻路线
唐、回纥军反击路线
河东
范阳
平卢
763年
材料三 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维基百科

安史之乱
影响
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和教材p23—p24,思考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又会给唐王朝带来什么冲击与隐忧?
材料研读
材料一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3)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父死子握其兵。”
——赵翼《廿二史札记·唐节度使之祸》

安史之乱
影响
材料研读
4)唐朝由盛转衰
鼎盛
材料四
转折点
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和教材p23—p24,思考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又会给唐王朝带来什么冲击与隐忧?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知识小链接: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所以,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中央
唐朝后期政治
宦官专权
统治腐朽
地方
藩镇割据
兼并战争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
百姓生活
黄巢起义
连年灾荒
生活困苦
赋税繁重
3)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
统治腐朽、藩镇割据,人民无以为生
黄巢起义爆发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朱温灭唐,建立后梁
907年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五代(黄河流域)
十国(南方九国+北方成汉)
巧助记
五代有更替:梁唐晋汉周,前边都有后。十国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
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政治局势
1)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2)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3)统一始终是必然趋势
政局:
趋势:
唐朝
五代十国
黄巢起义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由 盛
转 衰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朝政日趋腐败
节度使势力膨胀
致命 打击
赋役繁重,人民生活困苦
灭亡
课堂小结
前世风雨,后世尘烟。亭台宫阙,都成残垣。
大唐,曾经巍巍屹立,自信开放。
当渔阳鼙鼓动地来时,
曾经的雄姿英发,现在的衰落颓败的唐朝
给我们留下的究竟又是什么?
今日民族复兴路上,国家日渐强盛,
我们需要注意的又是什么?
可能这时候,就有句话需要牢记于心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
2.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A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 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水浒传》宋江酒后浔阳楼题诗,其中一句道“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下列关于黄巢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立后梁 B.平定安史之乱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D
C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