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最后一次讲演》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7 11:2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null
闻一多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最后一次讲演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死就比泰山还重,因为他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大骂特务,铮铮铁骨,与日月同辉。今天,我来学习闻一多先生即兴做的《最后一次讲演》,体会他如洪水一般不可阻遏的情感和心灵的怒吼。
导入新课
1、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2、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3、体会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彩强烈的语言。??
4、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学习目标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代表作有《红烛》《死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协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背景链接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
朴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
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追悼会。会上由于混入了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进行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背景链接
李公朴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
2月,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于7月11日晚,用无声手枪暗杀李公朴先生。
人物简介
讲解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和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较为重大的问题,或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
象。 第二,观点集中,鲜明。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中间部分是重点,对演讲主旨进行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束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文体知识
题为“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意义?
表明这是闻一多先生生前最后的一次讲演,体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整体把握
闻一多演讲的意图是什么?
揭露反动派的卑劣行径,激励青年们起来斗争,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整体把握
作者对反动派、牺牲者和听众各是什么情感?
反动派(特务):痛恨、憎恶、彻底失望
牺牲者(昆明青年、李先生等):悲伤、沉痛、自豪
听众(青年学生、市民):热切、希望
整体把握
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1-3)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4-5)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整体把握
第1段的中心是什么?
中心: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闻先生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近日造下了滔天罪恶。?
合作探究
开头义愤填膺,慷慨激昂。这种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这种情绪的传达是通过感叹句的运用。用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是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感叹语句,短促而有力,表达效果强烈。
合作探究
“写写”“说说”“打”“杀”“偷偷
摸摸”这几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写”“说说”“打”“杀”分别用来描写李先生和反动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贬义词,这些词语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合作探究
同样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
耻,第2段和第1段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侧重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诬陷的险恶用心和卑劣伎俩。
合作探究
第2段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把敌人放在受审的地位,当面指名揭露、痛斥敌人,极大地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战斗力,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反衬李先生的光荣,昆明人的光荣。
还运用了反复、引用的修辞方法。
合作探究
熟读第1、2段,体会一下它跟一般文章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
合作探究
与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
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正反对比更突出了敌人的凶残卑劣,与李先生及人民的光荣。
合作探究
第3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
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并
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
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合作探究
第4段作者是如何揭露反动派的本质,进而指出反动派末日来临的?
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合作探究
“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痛斥特务分子的卑劣行为。
合作探究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第5段说“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
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句话的含
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
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合作探究
“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的“光明”“黑暗”分别指什么?
“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黑暗”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合作探究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我们有力量”在哪里?
昆明青年学生,广大的市民。
合作探究
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决不让反动派蛮横;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任务。
合作探究
结尾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随时准备为国献身,像李公朴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是一篇声讨反动派的檄文,呼唤斗争的号角。作者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然后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他们虚伪的本性,最后号召昆明人民坚持斗争。
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直呼“你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你们”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我们” 指的是演讲者和广大人民 。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弱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合作探究
本文的语言多用口语,具有强烈的感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1)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
如第1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讲演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第2段用“无耻”和“光荣”这对反义词,词义上的鲜明对比,增强了语言的感彩,表达了演讲者憎爱分明的感情。第5段用“光明”和“黑暗”这对反义词,表明了演讲者冲破黑暗,争取光明的强烈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2)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第4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感情。第1段“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用递进句,步步紧逼,增强了揭露敌人虚伪本质的力量。
合作探究
(3)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感彩强烈。
如第2段“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既用反复修辞手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得光荣。
(4)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
如第1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第2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
合作探究
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对闻一多的革命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忠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我们拥有古老文明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小结
最后一次讲演

痛斥——敌人的卑劣
赞扬——李先生的光荣
揭露——虚伪的本质
指出——末日来临
号召——进步青年临危不惧
板书设计

坚持真理
勇于献身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
们新时代青年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
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我们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拓展延伸
历史上像闻一多一样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个人物并简述他的事迹。
?? 被称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了唤醒民众支持变法维新,拒绝东渡日
本避难,在闹市场慷慨就义,留下了“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千古绝
唱。
拓展延伸
1、下列与《最后一次讲演》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追悼会上做的一次即兴演讲。随后闻一多先生便惨遭杀害。
B.本文一反“先致哀或者述亡者生平”的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接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
C.“最卑劣最无耻”“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其支持革命的立场和态度。
D.本文列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是为了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D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揭露敌人暗杀手段的无耻。
又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情感迥异,态度鲜明,爱憎分明。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