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实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在平日里我们所摄取的各种 营养物质是如何完成整个消化过程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由于学生对咀嚼在口腔中的馒头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该实验由生活事例入手,整体学生兴趣很大,借此机会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动手能力,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并将吧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实验教学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活动内容,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实验。生物学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的学科,应当重视每次试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分组讨论来解决问题,本次实验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实验重点是在操作过程中尽快获取较多的纯净唾液,实验装置在37℃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时间。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此,学生在进行每一个实验步骤时,认真、仔细,本试验中唾液的收集,提高实验效果,取馒头时的量及水温的控制作为实验难点,学生分组谈论来探讨实验重、难点,并对探讨问题进行作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
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实践行动是科学知识的源于;体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小刀、消毒棉絮、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研钵、胶头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开水、清水、镊子、标签纸。
五、教学过程:
? ???????教学方式 ??教学意图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 ???举 例 导 入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在每日三餐中摄取有哪些营养物质?(水、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这六大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系统才能被吸收和利用,如果把它们在人体里经过的路径比喻成旅途的话,那么它们所到达的第一站是口腔了,所以,今天我们以馒头为例,来看看它们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 ? ???小组讨论, 尝试回答 ???教师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自我建构知识。
创 设 情 ???景? ???讲 ???授 新 课 让学生品尝馒头,在慢慢咀嚼过程中,让学生描述一下品出了什么味道?对此,教师提示馒头是由面粉做的,并没有加糖,那么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中的淀粉变了吗?馒头变甜和哪些因素有关?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道理,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探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首先,教师在课前演示:在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知道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教师出示该探究实验的提示内容,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打好基础。淀粉没有甜味,淀粉分解后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37℃。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 ? ? ? ? ? 仔细咀嚼后,得出馒头“变粘、变软、变碎、变甜”的结论。 ? ? ? ? ? ? ? ? ? 通过亲身体验,为接下来的实验作为铺垫。
? ? 实 验 步 骤 ?1.馒头的选取在市场上卖的新鲜馒头过于松软,切时不易成形,所以在冰箱中放置几个小时,等馒头有了一定的硬度后再切,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在实验前几个小时提前解冻,这样操作就方便多了。 ??2.馒头的切法:将馒头切成条形,大小要适中,分成三块后以豌豆大小较为合适,切好馒头三块后,分别放在事先准备好的A、B、C三张纸条上,然后在A、B纸条上馒头块放在木板上切碎,再用纸条送到试管底部,这样做可避免馒头屑的浪费。 3.取已切好的新鲜馒头,切成相同大小一样A、B、C三块。 4.将A块和B块分别用研钵细细磨碎,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5.取唾液分泌物:先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后,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6.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做以下处理: ⑴.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⑵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⑶.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 7.将3支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温度必须保持,在恒温下,保持5—10分钟。 8.在5—10分钟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然后观察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 ? ? ? ? ? ? ? ? ? 去唾液时,尤其女生不愿意取,影响了实验正常的进行。 ? ? ? ? ? ? ?养成严谨、勤俭的科学态度 ??? 教师科学提示,唾液同血液一样是一种洁净的体液,打消学生的顾虑,调动积极性。
六、实验注意事项:
⑴.避免食物碎屑粘附在试管壁上。可以用药匙将馒头碎屑放入试管中,也可以将细纸条折成V形,先将碎屑放在里面,然后放入试管中。
⑵.用量筒、滴管测量以及用竹签或筷子进行搅拌时,要防止唾液对②号试管的污染。如按顺序进行操作,则①号试管操作完毕,要清洗用具,再操作②号试管;也可以先操作②号试管,再进行①、③号试管的实验,最后清洗用具。
⑶.纯净的唾液较黏稠,测量时先将唾液吸入滴管,在滴到量筒中,就容易准确测量体积了。
????⑷.实验中要注意等量性的原则。3支试管中的馒头要等量,清水与唾液要等量。
七、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只要留心,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我们在吃馒头时,细细咀嚼能品尝到甜味,咽下去馒头就进入了消化系统开始了它的崭新的旅程,通过本次探究是实验,发现在讨论实验方案的时间上需要加大投入,课堂容量大,学生活动不够充分,由于本实验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及注重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渗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发现问题,学生分组积极讨论,教师多看多听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中对本节的知识有着一定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严谨对待实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积极性,提高主动探究学习及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的实践能力。实验过程中注重实验操作的严格规范化和勤俭的科学态度,在注意的事项中标有醒目的符号,便于及时注意安全和提高实验成功率。通过反复设置实验的操作及步骤,适中的改进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本次实验的学习难点,并理解掌握化学性消化的实质。
学生通过动手感受到了实验成功中的愉悦,从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以生活实例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只有在生物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有所了解,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本节课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吗?”“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不能大声说笑,在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得出:“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不利于消化。”……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应贯穿整个探究实验过程的始终。
2.?体验成功,鼓励创新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初一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例如:本节课中有学生问道:“加入醋,唾液还会起作用吗?”、“唾液如果变稀了,对淀粉分解有影响吗?”、“不放在水浴中,直接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实验吗?”……此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用实验去验证。对于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八、问题探讨:
1.实验结果:
编号 颜色的变化
1号试管 无变化
2号试管 变成蓝色
3号试管 部分变成蓝色
2.实验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1号试管: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消化成了麦芽糖,所以遇碘不变蓝。
2号试管:是试管1的对照试验。
3号试管: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3.实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4.实验讨论:
淀粉从口腔开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还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联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的促使淀粉发生变化。
2.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充分转变成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