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2)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明确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模拟教具,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由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好朋友的照片,请你猜猜看它们它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同类,毛,耳朵,眼睛象。)
复习:遗传 遗传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和染色体
生物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是从哪来的?(生回答)想一想你是哪个细胞发育来的(受精卵),受精卵是怎么来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性状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1、介绍染色体 DNA 基因
2、教师模拟演示
3、结合29页图片2和30页文字资料学生讨论(1)基因在哪?(2)一条染色体有多少个DNA分子?(3)一个DNA分子上有多少基因?
现在请你用图解、表解、漫画或一句话的形式表示出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1
教师小结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过度: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课件出示经过整理后得人体染色体,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提示:有几对染色体?有多少条染色体?单数还是偶数?)
师提问: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大小、形态差不多的染色体)。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也应该成对。)
染色体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介绍精子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
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将染色体传给了子代并且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现在我们只考虑人体中的1对性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会怎么变化?请打开书31页,填图(注意不要把基因弄丢了)。
在198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思考: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一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基因以染色体为载体在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提问: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男女PK摆一摆,说一说(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巩固练习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和染色体
细胞核→染色体(成对)→DNA→基因(成对)
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在亲子代间传递。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