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课题
壶口瀑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描写瀑布的四字短语;理清课文结构。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以人写物”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前置学习
读准字音
告诫(jiè) 雾罩(zhào) 推搡(tuī sǎnɡ)
驰骋(chěnɡ)?旋涡(wō) 寒噤(jìn) 雾霭(ǎi)
出轧(zhá)? 乘隙(xì) 迂回(yū) 汩汩(ɡǔ)
潺潺(chán)? 震耳欲聋(zhèn) 恕不可遏(è)
理解词语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前置作业
读课文,积累写瀑布的四字短语,并按照要求分类:
1、写瀑布声形:
涛声如雷 雾气弥漫 震耳欲聋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拍拍黄浪 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
2、写瀑布态势:
千军万马 扑面而来 深不可测 轰然而下 浑厚庄重
凝重猛烈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3、写瀑布精神:
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学生课前按照分类积累,课前小组讨论,整理出相对清晰的答案)
新课导入
梁衡先生是这样抒发他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我们今天就跟随梁衡先生去看一看让他如痴如狂的壶口瀑布到底魅力何在?
新课展开
【积累四字短语】
巩固“前置作业”中的分类积累的写水的四字短语。
学生分类读四字短语。
写瀑布声形;写瀑布态势;瀑布精神:
(目的:1.积累且丰富素材库,才能有活用,给文章增色添彩。2.学习中活用“分类”的学习方法。)
【欣赏文章的精致结构】
任务1:速度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结构。
第一段:“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抓“两次”一词,可以梳理出全文结构,总分形式。
第一段的作用:开门见山,总领全文。
第二段写雨季看壶口瀑布,“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我感到害怕。
第三段(3.4.5)写枯水季节看瀑布,是景观多样、雄奇壮阔且多姿多彩的。
第四段(6)总结全文,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任务2:学习“开门见山”的文章开头。
课文《紫藤萝瀑布》中的开头“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的作用?
作用:这个开头,既总领全文,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第二段对紫藤萝的描写。
( 学情:好的作文需要一个“凤头”。可学生习作大部分的开头都是“无病生吟”,一下子就降低了格调。而“开门见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开启模式。)
任务3: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二段是第三段的铺垫,第二段是略写,第三段是详写。
任务4:第三段中写“石头”的段落能否去掉?写水为什么要写石头?
明确:石头的特点“窟窟窍窍”“蜂窝杂陈”。写石头是反衬水势的浩大和冲击力的强。这是侧面描写。
【学习自然而然的“升华”】
读第六自然段,明确本段作用:总结全文,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任务1:前面都是写“水”,最后一段突然写黄河的精神。是否突兀?
(学情:学生习作中,最后一段往往是升华主题用的。可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在“拔高”主题。设置本次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知“升华”和“拔高”的区别,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升华:自然而然地由表及里的阐述。在本课中是给水赋予人的精神。
拔高:强硬地断裂式地跨越。
举例:学生习作中“母爱”主题。
本文结尾段的“升华”能自然而然产生的原因是前文具有充足的铺垫,把水和人联系起来写,所以,最后给水赋予人的精神是自然的。这种写法叫做“以人写物”,就是平时常说的“拟人”手法。
任务2:以3.4.5四段为文本,欣赏巧妙的“以人写水”(拟人)手法的运用。(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第3自然段:
“千军万马”“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写出了河水的壮阔。
“畅畅快快”用人的心情写水的状态,写出了水扑面而来毫无阻挡的状态。(这个词相对隐秘,学生找到的概率不大。学生的焦点还是会集中在人的动作和表情上。)
第4自然段:
四个“跌”,赋予人的动作,写水流的急和冲击力的大。
“多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哀哀打旋”这几个词是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选择和心态,或果断放弃,或伺机而动,或迂回前行,或自怨自艾。用这些词来写水遇到石头的阻挡时的状态,生动形象。赋予水人的精神状态和心情状态。
第5自然段:
“至柔至和”赋予水“温柔平和”的性格,但面对压迫时水“怒不可遏”,决不屈服,是宽厚而刚烈顽强的。“寸寸剁去”就是最好的例证。
一个“她”字,直接在人称上转换,由“它们”变成“她”。把水当作人来写。
综上:这3个自然段以人写水,赋予人的动作、情态和性格。前面铺陈的足够多,所以,最后一段的升华才会自然而然。提醒我们在习作中,想要升华,需要在前文中有铺陈,有联系,有依据。
【强调“游记”文体的特点】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述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所至、所见、所感
(游记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所感”)
“我眼中的风景”写到“我心中的风景”
联系所学感受游记散文的特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景与情相互影响。
“下见小潭,……如鸣佩环”所以“心乐之”;
“看鱼儿悠游自在”所以“似与游者相乐”;
“四面竹树环合,悄怆幽邃”所以“凄神寒骨”
而在《壶口瀑布》中,文章的构成也是边写景边抒情的形式构成的。
全文来看:前五段写景,第六自然段写情。
从段落来看,从2到5,都是写景接抒发情感的形式。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会到“游记”精髓所在,用眼前景色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读到“我心中的风景”。
本文作者心中的风景是:黄河拥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又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结语】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则阴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梁衡
教学板书
课件15张PPT。梁衡: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17 壶口瀑布写瀑布声形:
涛声如雷 震耳欲聋 雾气弥漫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写其态势:
千军万马 前呼后拥 扑面而来 深不可测 轰然而下 浑厚庄重 凝重猛烈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写其精神:
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
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第一部分(1):“我”到过的次数,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雨季初见
铺垫——略写 第三部分(3—5):枯水季第二次观壶口瀑布
瀑布——详写 石——侧面烘托 从第一段来看文章精致结构“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四部分(6):议论抒情,升华主旨,黄河精神 升华 拔高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断裂式地跨越写作中,主题的提高和凝练 以人写物拟人手法,
在表现景物客观特点的同时,重点突出其中能联想到人的行为、情感的细节,从而使文章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内涵,活动:请从3、4、5三段中找到典型的 “以人写物”的词句并分享 游记 是散文的一种,以记述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散文——
所至、所见、所感我眼中的风景,我心中的风景 第四段
动词、短语、句式、修辞、描写、层次…… 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赋予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则阴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梁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