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7 15:1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诺贝尔奖——1900年创立,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部分财产作为基金。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第18课
科技文化的成就 从“两弹一星”
到太空漫步

01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两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 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核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原子弹)和聚变武器(氢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成就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进行世界上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地爆炸一颗原子弹。广岛——小男孩子长崎——胖子原子弹的发明和使用①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成就没资金、没设备、没经验——中国原子弹计划在艰难中起步美国:
1945年原子弹;
1952年11月1日 氢弹爆炸 苏联:
1949年8月29日原子弹;
1953年8月21日氢弹 英国:
1952年10月3日;
原子弹1957年5月15日氢弹 法国:
1962年原子弹 ;
1968年8月氢弹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十年磨一剑,罗布泊腾起蘑菇云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我国公布核武使用三原则:第一,在中国核武器或核设施遭受敌人各种常规武器袭击的情况下。第二,在中国航空母舰、战略导弹核潜艇遭受敌人核武器或常规武器袭击的情况下。第三,在中国本土重要设施、水利工程或居民聚居地遭受敌人袭击的情况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成就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66年10月27日,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广大指战员热烈庆祝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成就③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是8年零6个月,美国是7年零3个月,英国是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第六单元成就④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一星——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成就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的名字才为人知。
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1924-1986)1979年邓稼先(左)寻回未爆的核弹头1986年杨振宁(右)和邓稼先第六单元成功原因钱学森,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学森(1911-2009)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第六单元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精神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成功原因成功原因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国家发展科技计划  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多项科技发展计划。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意义全球核武器形势 目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有核国家是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   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一批国家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以色列和日本虽未公开进行核爆试验,但以色列是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而日本则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   谋求核武器的还有各种恐怖组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六单元载人航天工程飞船舟神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一览表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载人航天工程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载人航天工程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道运行了1天。?此次飞行打破了由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独霸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载人航天工程③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载人航天工程 杂交水稻
与青蒿素021.图一图二漫画中的人物分别?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发现青蒿素2.他们二人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袁隆平和屠呦呦杂交水稻第六单元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培育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杂交水稻③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内198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杂交水稻CCTV"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杂交水稻第六单元③意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国际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马来西亚马哈迪科学奖袁隆平的国际奖  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杂交水稻2017年10月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在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的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内,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每公顷产量达17.23吨。
1149.02公斤!袁隆平“超级稻”再创世界新纪录杂交水稻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国家政策科学技术青蒿素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②发现者: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③ 意义:青蒿素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屠呦呦科研团队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青蒿素第六单元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文化事业的发展03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①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双百方针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②成果:话剧《茶馆》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第六单元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1、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他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个飞船”是( )
A 神州一号飞船
B 神州三号飞船
C 神州五号飞船 D 神州六号飞船
2、《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指(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BC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