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13.专题三 议论文题型训练之含义归纳类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13.专题三 议论文题型训练之含义归纳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09: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三 议论文题型训练之观点归纳归纳题型
——下笔如有神







考察形式

做归纳概括题应具备的四种意识
1.要点意识
要尽可能地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把关键词句要点化。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文眼句、中心句及句中的关键词,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处的关键词语。这是答这类题必须拥有并强化的意识。
2.上位意识
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概括出来,这
3.转换意识
从文中摘录出来的词句有时不能直接拿来答题,需要转换。一是把形象性词语转换成直白性词语。二是主动与被动互换,原文中是被动式,答题时可能需要转换为主动式,或者相反。三是反面、否定性说法和假设语气要转化为正面、肯定性说法和肯定语气。
4.多点意识
该类题答案要点很少是一两个的,一般是三到四个,答题时要尽量筛选,多想一下。当然,这种“多点意识”不是生硬地把一点拆成多点,而是要注意“多点”且“点”不交叉。

方法点拨
归纳概括的四种方法:
1.摘取关键词句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
一个文段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是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
2.合并同类项
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在文段概括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只要把“同类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
3.去除修饰语
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去除修饰成分。
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
4.层次切分法
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细读所给文段,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摘取关键词句、去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

典型题目


(一)据显索隐
据显索隐就是要先抓住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再据此分析作者在文中的隐性观点态度。
1.所谓显性观点态度,一般表现在: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分辨句群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
2.所谓隐性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作者的叙述、评说中,对论据的分析中,隐藏在注释、说明等背景文字中。在挖掘隐性观点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几类句子。
①形象化语句,需要把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换成直接表达。
②材料分析句子,要把附着其中的观点态度剥离出来。
③比较性句子,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其他观点态度放在一起比较,注意区分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哪是别人的观点,哪又是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与原因。
这是常见的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命题角度。解决这个重点需要:一是从思维上讲要树立因果意识,题干关键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为因、据,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理又合乎原文意思的因果关系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讲更多的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尤其对信息密集区域(指一些复杂句子或段落)进行合理划分层次、分层提取即可。
(二)规范表述
1.要突出表明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应将诸如“否定”“赞成”“批判”“辩证”等态度词放在答案之首。
2.要分类别。对于观点态度较复杂的试题要善于按类别来回答,以避免观点的重叠和交叉。
3.善于整合、转换。
(1)整合要摘录关键词语,不要整句“打包”。
(2)对下面几种情况要会转换:
①形象性语言转换为直白性语言。
②反面、否定性说法和假设语气转化为正面、肯定性说法和肯定语气。
③被动要转换为主动。
④彼视角要转换为此视角。

无知的乐趣
[英]罗伯特·林德
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域像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
然而,这种无知在一般人看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因为从这种无知中,人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人们足够无知。
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让他去征服。他可能在书本上已经达到了知识的顶峰本身,但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他希望亲眼看见雌布谷鸟在地上下蛋然后用嘴把蛋叼到窝里去。即使他十分有幸地发现了,那么也仍然有一大堆有争论的问题等待他去解答。无疑,科学家们迄今没有理由为他们错过的无知而哭泣。要是他们似乎什么都懂,那么这仅仅是因为你我几乎什么都不懂。在他们发掘出的每一个事实下面总是有一笔无知的财富在等待着他们。
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
一位当代的英国小说家曾经有一次被外国人问道:在英国,最重要的庄稼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麦。”像这样的完全的无知,在我看来似乎带有豪言壮语的味道。我们每一个人好像只是调查了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识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无知还是经常刺激我们,让我们有所反应。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英国古典学者)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1.作者在文中评述了哪几种人的无知?作者对他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普通人的无知。普通人知识浅薄而不自知,作者认为他们是可悲的。②好学者的无知。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喜欢观察、提问,从而获得发现的乐趣。作者对他们持赞成的态度。③僵化者的无知。他们对新事物缺乏热情,甚至主观臆断。作者对这种人加以批评、讥讽。④智者的无知。他们直面自己的无知,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好问善思。作者对这种做人、治学的精神是推崇的。
2.结合文章谈谈,感受到“无知的乐趣”应具备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谦虚谨慎,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勤奋好学,有求知的欲望。③保持童心、好奇心,善于观察、提问、思考。


考场精练

中国书法与建筑
林语堂
①我们每天要目睹自己建造的房屋,在里面消磨掉大部分时光,糟糕的房屋会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自然就有美化这些房屋的要求。问题是怎样让砖块灰浆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一定的美,赋予它一种精神。就像欧洲大教堂那样,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的精神。
②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建筑从梅花枝头获得了灵感——首先变换到书法上的生动线条,而后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
③中国建筑甚至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这一点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这种影响可见于构架的大胆应用,比如柱子和屋顶,厌恶直线、死线。而这一点在倾斜屋顶的演变中显得更为明显。
④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问题极为相似。在绘画中,轮廓线并不仅仅是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而且表达了本身的大胆与自由。而在中国建筑中,木质框架总是显露在房屋的墙壁后面,而且大梁和小椽在屋内屋外总可以看到。
⑤这都起因于一条著名的书法原则,即“间架”。一个字的诸多笔画之中,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或一个封口的方框,为其余笔画提供一个依靠。有了这个主要笔画作为依托,其余笔画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或由此发散开去。即使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中轴线”原则,就像大部分中国字里有轴线一样。
⑥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这在中国式屋顶的构造上看得最为清楚。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在本质上总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对比而成。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线组合对比而成的。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书法先生教导我们说,要有一条主线,不管是横是直是斜,我们一定要使这条主线与它周围的曲线相对比。
⑦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它与书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懂得中国书法要旨的人会看不出美妙的曲线原则。中国书法中,最大的困难是笔力,比如给一条完完全全笔直的线条注入力量就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稍稍向任何一方倾斜一点,即刻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只要看一看汉字中象征屋顶的部首,看看它优美的曲线,就知道这并非空想。
⑧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有删改)
4.从文中看,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对中国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2)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3)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
5.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中国建筑更加注重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观点;其次,举例分析这种对映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6.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建筑应崇尚自然,与自然相和谐;(2)建筑应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人为艺术的痕迹);(3)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建筑、自然、艺术三者高度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