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春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17 19:12:25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一节
【基础巩固】
读下面“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该图中的各地理要素可以构成一个(  )
A.生物个体 B.生物种群
C.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如果该区域大量捕杀蛇,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青蛙数量减少 B.害虫数量减少
C.老鹰数量增加 D.作物产量大减
【答案】1.D 2.A 3.B
【解析】第1题,图中既有生物成分,又有非生物成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2题,图中的植物①利用太阳能、水、土、空气等非生物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是生产者。第3题,图中显示出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和植物—兔—鹰两条。蛇大量减少后,青蛙因天敌数量减少而大增,害虫数量相应减少;鹰以蛇为食物,蛇减少后,鹰可以以兔为食物,数量变化不会很大。
(2017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2016年山东省森林与湿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经核算山东省当时森林与湿地产品与服务总价值为4 673.03亿元。其中,生态服务价值为 3 182.08亿元,占总价值的68%。据此,完成第4~5题。
4.森林破坏引发的生态灾难有(  )
①全球气候失调 ②生态环境恶化 ③臭氧层破坏加重 ④自然灾害频发 ⑤地震、火山灾害加剧 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5.湿地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湿地面积扩大,土地荒漠化加剧
B.气候湿润,盐渍化土地面积缩小
C.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D.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答案】4.A 5.C 
【解析】第4题,臭氧层破坏加重是由于人类使用制冷剂、发泡剂等大量排放氟氯烃所致,与森林关系不大,③错误;地震、火山灾害加剧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与森林无关,⑤错误。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环境效益,故A项正确。第5题,湿地的作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湿地面积扩大不属于湿地破坏,而且湿地面积扩大,土地荒漠化得到抑制;湿地破坏后,气候干燥,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湿地破坏,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6.亚洲鲤鱼近几年来正在侵占密西西比河水系及五大湖,由于亚洲鲤鱼个体大,生存能力强,北美鲤鱼种群面临着灭亡的危险。亚洲鲤鱼侵入北美五大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不会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B.导致湖泊河流水生植物灭绝
C.破坏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北美鲤鱼数量减少
D.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种类和数量改变,会破坏生态系统。
7.池塘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①虾 ②藻类 ③浮游动物 ④小鱼 ⑤大鱼
A.②→①→④→⑤→③
B.②→③→①→④→⑤
C.③→①→④→⑤→②
D.②→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任何食物链都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藻类→浮游动物→虾→小鱼→大鱼。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不停地进行能量循环和物质交换,构成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脱离了环境将难以生存
C.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均能指示其所在的自然环境
D.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影响极为微弱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其中,能量的交换是递减的;所有的生物均无法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均能指示环境,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生物才能明显地指示自然环境;生物除了受环境的制约外,还对环境进行积极的反作用——改造环境。
【精炼提升】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材料中的翠鸟在其所属生态系统成分中是____________,在食物链中是________。
(2)材料中描述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说明理由。
【答案】(1)生物个体 (次级)消费者
(2)是。 理由:材料中有生物成分(苇秆、鱼、翠鸟)和非生物成分(水),加上隐含的大气、阳光、分解者、养分等成分,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解析】生物个体和生物种群都是一种生物,但数量存在差别,个体指一个生物体,种群则是同一种生物体在一定空间内的集合。判断某物质结合是否属于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第(1)题,“一条小鱼”是题眼,文中描述的是一只翠鸟;翠鸟以小鱼为食。第(2)题,材料中有生物成分(苇秆、鱼、翠鸟)和非生物成分(水)。
10.读下面“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是什么?
(2)补画图中缺少的箭头。
(3)如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4)由以上可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应在种类和__________上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水稻。 消费者:害虫、青蛙。 分解者:细菌、真菌。
(2)图略。(水稻指向有害昆虫和细菌、真菌;有害昆虫指向青蛙和细菌、真菌;青蛙指向细菌、真菌;细菌、真菌指向水、土、光)
(3)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或绝产。
(4)种群数量 生态平衡
【解析】第(1)(2)题,水稻利用水、土、光等非生物物质合成有机质,属于生产者;害虫直接以水稻为食,青蛙以害虫为食,间接以水稻为食,它们都属于消费者;水稻、害虫、青蛙的排泄物和遗体均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说明它们是分解者。第(3)题,大量捕杀青蛙后,害虫因天敌数量大量减少而数量大增,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产。第(4)题,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靠其自身的调节作用实现的,但这个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开发自然资源的程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
11.(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示意某地区毁林开荒前后的水盐平衡变化,其中甲地为盆地。
说出甲地毁林开荒后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问题:土壤盐碱化。 产生原因:毁林开荒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大,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升,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解析】植被破坏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分析毁林开荒前后各要素的变化可得出答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植物涵养水源能力、地势、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甲地毁林开荒后,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地表径流量增大;又由于甲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雨后易导致地下水位抬升,随着毁林开荒后裸露的地表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12.19世纪中期,墨尔本动物园从英国运来24只澳大利亚没有的兔子供人观赏。不料,1863年动物园失火,幸免于难的兔子逃到草原上大量繁殖,造成了澳大利亚严重的生态灾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兔子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兔子对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影响。
(3)简述澳大利亚不引进兔子的天敌对付兔子的原因。
(4)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皮制成品价格高,因此被大肆捕杀,出售袋鼠皮制品和肉制品。该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1)澳大利亚没有兔子的天敌,没有严寒的冬天,食物丰富,有利于兔子的繁殖。
(2)兔子吃掉了大量作为畜牧业基础的牧草,同羊争食,对牧羊业不利。
(3)可能会引起新的生态破坏。
(4)不合理。 由于地质历史原因,澳大利亚无高级野生哺乳动物。袋鼠是其特有动物,是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袋鼠要加以保护,若大肆捕杀会令其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当然,过多时应有计划地捕杀,以保持草原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的相对稳定,维持生态平衡。
【解析】兔子对澳大利亚大陆来讲,是外来物种。因为澳大利亚大陆同其他大陆隔开,进化较慢,动植物都比较原始,特别是动物,只有袋类动物等低等动物。兔子进入澳大利亚后,因为缺乏天敌,又有温暖的气候和大量的牧草,因而繁殖迅速。兔子吃掉了大量牧草,同羊争食,从而影响了牧羊业。如果澳大利亚再引进兔子的天敌,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引发新的生态破坏。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对其应加以保护,以维持生态平衡。
课件39张PPT。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一个物种可以以?____________独立存在,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____________。生物群落及其?________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个体形式生物群落环境
3.生态系统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生物成分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成分是阳光、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水分温度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是哪些事物的总和?
【答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结构功能种类数量比例能量物质动态平衡状态组成数量输入食物链营养稳定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食叶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林木受害,这种信号传递给食虫鸟类,促使其大量繁殖,捕食昆虫,从而使昆虫数量得到控制,于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逐步得到恢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受损生态系统生态退化物种消失 森林破坏以后会引起哪些连锁反应?森林破坏以后可能产生哪些具体后果?
【答案】不良连锁反应:森林减少→生态退化→部分物种消失→气候恶化→森林减少。 具体后果: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增多、恶性杂草繁生、温差发生变化、降水减少、相对湿度下降、雾日趋少、环境日趋恶化。 1.对生态系统正确的叙述有(  )
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部分组成 ②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③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 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  )
A.生物群落 B.生态系统
C.生态平衡 D.生物圈
【答案】1.C 2.A【解析】第1题,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而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第2题,本题是对“生物群落”概念的考查。要注意它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圈不是同一概念。3.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的景象是(  )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植食动物数量大增
D.草原退化、沙化
【答案】D
【解析】狮子、猎豹等大型肉食动物被捕杀,初始会造成羚羊、斑马等植食动物因失去天敌而数量大增,其后果有二:草原因载畜量过大而退化、沙化;植食动物因缺乏食物来源而相继死去。4.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有明显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平衡
B.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
C.滥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D.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A
【解析】生态平衡的标志及特点要清楚。同时,要掌握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典型事例。5.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自动调节能力 D.分解者
【答案】C
【解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内的各成分之间建立起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生态系统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在一阴湿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食物链
C.食物网 D.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思维导图】
【答案】A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1)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是一定区域内相同物种的集合。
(2)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是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1.下图中的各地理要素可以构成一个(  )
A.生物个体 B.生物种群
C.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图中既有生物成分,又有非生物成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2.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  )
①桑 ②基 ③蚕 ④鱼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桑基鱼塘的基是无机环境,桑是生产者,蚕和鱼都是消费者。生态平衡及受损的生态系统【答案】(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而形成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2)生态: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和森林病虫害剧增,恶性杂草大量繁殖。 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等。1.生态平衡的涵义(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单向递减,愈向食物链的顶端,能量愈少,生物体的数量就愈少,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2018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明太鱼属于北太平洋北部沿岸近底层冷水性海鱼。明太鱼最好的晾晒季节是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每年10月,在东北某地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如下图所示):公路旁村落边,一排排松木架子一眼望不到头,上面挂满了一条条晾晒的明太鱼,很是壮观。 分析扩大明太鱼的晾晒规模对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明太鱼晾晒过程中需要大量林木支架,易导致当地森林资源破坏;明太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垃圾,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危害;扩大明太鱼干晾晒产业规模,会导致对明太鱼过度捕捞而影响明太鱼正常的繁衍生存,促使明太鱼大量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根据材料提示“公路旁村落边,一排排松木架子一眼望不到头”,说明明太鱼的晾晒需要大量的木材,扩大明太鱼的晾晒规模,会导致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当地森林资源破坏;明太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垃圾,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扩大明太鱼干晾晒产业规模,会导致对明太鱼过度捕捞,导致明太鱼大量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材P44 图3-2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
解读说明:通过读图加深理解食物链与食物网两个概念,明确各种动植物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及相互间的能量传递关系。理解分解者、生产者、一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的含义及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传递关系。教材P42~43 活动思考
提示:1.
2.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里的所有草原犬鼠应是一个生物种群。因为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第三章 第二节
【基础巩固】
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该地区的某种资源遭到了惊人破坏。面对严峻和紧迫的形势,文莱、印尼、马来西亚三国希望通过实施“婆罗洲之心”计划,吸引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应对挑战。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1.材料中的“利益”指的是(  )
A.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
B.毁林开荒种植橘子,发展经济种植
C.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牛羊饲养
D.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2.“婆罗洲之心”计划的内容可能有(  )
A.减少载畜量
B.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C.扩大耕地面积,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所需
D.对森林进行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该地区森林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发展经济种植。第2题,“婆罗洲之心”计划是针对雨林的保护计划。减少载畜量是针对草原地区采取的保护措施;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太绝对;扩大耕地面积势必又会导致森林破坏;对森林进行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私立华森中学段考)石家庄新客站地区规划结构为“一带三廊”。“一带”指沿铁路布局的生态防护林带;“三廊”指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的“绿色历史”生态廊道,贯穿新客站核心区的“绿色科技”生态廊道,以及穿越居住区的“绿色生活”生态廊道。据此完成第3~4题。
3.材料中关于“一带三廊”生态作用不包括的是(  )
A.降低噪音、减轻污染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增加城市绿地
4.“一带”生态系统若在城市交通中应用,可起到的作用是(  )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 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一带三廊”生态作用可以降低噪音、减轻污染、美化环境、增加城市绿地;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的作用题干中没有体现。第4题,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不是生态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故③④错误。
  (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段考)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下图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5~6题。

5.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6.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第6题,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反映了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其脆弱性主要是因为雨林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的土壤一般很贫瘠。由此可见,“长着森林的沙漠”并非真正的荒漠化,只是反映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此①②正确。
  (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段考)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发现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 m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 m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灌木丛以外到1 km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群及灌木。据此,回答第7~8题。
7.导致该地植被分布的人类活动方式最有可能是(  )
A.过垦 B.过牧 C.滥伐 D.滥采
8.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塔里木盆地 B.呼伦贝尔草原
C.青藏高原 D.松嫩平原
【答案】7.B 8.B 
【解析】第7题,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的水源供应,人畜活动必然以水井为中心,水井周围就会因为过度放牧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第8题,在呼伦贝尔草原,人们发展畜牧业采取掘井方式而导致出现草地退化现象。
【精炼提升】
9.(2019年广东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调查发现,我国青藏高原海拔在6 300 m以下的地区,基本没有常年积雪。在过去100年内,树线(即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位置平均上升了29 m,最大上升幅度为80 m。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常年积雪覆盖范围减少的原因及对该地区自然带产生的影响。
【答案】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上升。
影响:冰雪融水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林线上移,导致高寒灌丛、草甸分布范围减少;物种数量下降,部分物种消失。
【解析】积雪的减少源自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在过去100年内,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上升,青藏高原地区常年积雪覆盖范围减少。冰雪融水减少会影响到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体而言,冰雪融水减少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林线上移,导致高寒灌丛、草甸分布范围减少;物种数量下降,部分物种消失。
10.(2018届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表是1984~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某县人口、牲畜增长及草场退化情况。
简述该县草场退化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答案】原因:气候异常,降水量减少;人口激增,过度放牧等导致草原退化。
问题:载畜量下降,影响牧业生产;引起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
【解析】草场退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降水量减少,是草场退化的自然因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放牧等导致草原退化,是人为原因。草场退化带来的问题:草场退化即草场植被衰退,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变劣,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载畜量下降,影响牧业生产;气候变干,引起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
11.(2019年河南省八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的高寒沼泽湿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但目前玛曲湿地退化相当严重。境内433 km的黄河沿岸已有200多km严重沙化,流入黄河的27条主要支流已有11条断流,另有大量支流变成了季节河,大部分山谷和小溪绝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10.67×104 km2,萎缩近2/3,许多沼泽草甸湿地连年干涸,湿地核心区面积已由12×104 km2缩小到3.4×104 km2。
简述玛曲湿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答案】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场大面积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对环境污染的净化能力下降。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玛曲湿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质恶化,自净能力减弱;荒漠化加剧等。
12.(2019年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些年,一些城市不惜花大钱把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从农村、山区移栽到城里(如图)。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往往保存了珍贵的物种资源,记录了大自然的历史变迁,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成年大树可塑性较差,移植往往会加速树体老化,有的成了“光杆树”和
“残疾树”,长期“挂吊瓶”“支拐棍”, 有的假活2~3年后死亡。
简述“天然大树、古树、名树移植”对原生地自然及人文环境造成的危害,并针对该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危害:造成原生地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威胁森林生态平衡,甚至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撕裂原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乡土情感。 建议:加强宣传,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绿化理念;完善法律法规,实行严格审批政策,严禁移植天然大树、古树、名树;积极发展城市育苗基地,培育适合城市造林绿化的珍贵、优质苗木,以大苗栽植替代大树移植。
【解析】对原生地自然环境的危害可结合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丧失和材料“天然的大树、古树、名树往往保存了珍贵的物种资源”来分析;对人文环境的危害可结合材料“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传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来回答;建议可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法律法规完善、育苗基地建设等方面来分析。
课件53张PPT。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覆盖率为?__________(2012年)。
2.全国森林蓄积量?________________(2012年)。
3.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____________,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2012年)。20.30%137.21亿立方米10立方米西南东南西北华北广大澳大利亚粗放式放牧退化 为什么说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
【答案】草场退化问题主要是由人口压力过大、经济发展落后,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超载放牧、盲目开垦引起的。因此,草场退化的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人为水力风力重力自然人为地形地质植被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土地资源肥力生产力水土流失洪涝灾害荒漠化荒漠化生态环境国民经济自然人为自然地理条件过度放牧滥伐森林强风沙源不稳定的天气 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试讨论该地土地荒漠化的主导性因素及给当地带来的危害。
【答案】主导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危害: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或危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4 000~5 00015%~20%人类各种活动森林农垦放牧和垦殖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土壤水空气 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人类活动是什么?
【答案】对地球物种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乱垦滥伐。砍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遍布全球,尤其采伐热带雨林的破坏性后果最为严重。就地球生物多样性而言,热带雨林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它们的地表覆盖率仅占7%,却是地球上一大半物种的栖息地。1.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林可以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其原因是(  )
①天然林能阻挡洪水 ②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③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④森林具有蒸腾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它可以使河流径流变化减小,削减洪峰;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减少泥沙在河道和湖泊中的沉积,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排洪能力,从而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2.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不属于其产生的影响的是(  )
A.水土流失加剧 B.全球温室效应增强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南极臭氧空洞扩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毁林带来的生态灾难:水土流失加剧,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物的栖息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与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化合物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3~4题。3.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图片中的环境问题都可直接导致(  )
A.土地退化
B.下游湖泊淤积
C.诱发沙尘暴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3.B 4.A【解析】第3题,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图片①中草地稀疏、载畜量过多,反映的就是草场退化的景观;图片②中岩石祼露,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图片③为陡坡开垦梯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图片④为土地荒漠化。第4题,题干中的“直接”是题眼,水土流失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湖泊淤积是水土流失的间接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后的危害之一;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由人类不当的活动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破坏和大量丧失、对物种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环境污染等造成的。5.2016年11月15日,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记录到受伤野生大熊猫,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
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人类的猎杀
【答案】C
【解析】大熊猫在我国主要生活在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读下面“我国主要牧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图中A地区属于____________草原,该地区草场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该地区草场不断退化?
【思维导图】
【答案】温带 草场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处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且由于距海较近,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适宜草类生长。 草场不断退化的原因:牧场过载、滥垦、滥挖情况严重,鼠害、虫害比较猖獗。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的现状及原因(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12月5日,河北省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说明森林的环境效益。
【答案】大气角度:增加林区大气湿度(云量);减小温差;减弱风速;森林的光合作用能消耗CO2,释放O2,维持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土壤角度:森林能截留雨水、根系固定土壤,保持水土;枯枝落叶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水文角度:森林能够减缓地表径流(调节径流里);增加下渗、涵养水源;降低含沙量。
【解析】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环境效益。森林能够增加林区大气湿度,减小温差,减弱风速,减少风沙危害。森林的光合作用能消耗CO2,释放O2,维持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森林能截留雨水、根系固定土壤,保持水土;枯枝落叶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森林能够减缓地表径流,降低含沙量;增加下渗、涵养水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思维导图】
【答案】(1)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2)退耕还林还草,合理确定载畜量,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依法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1.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主要危害2.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危害
(1)成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风沙危害严重;蒸发旺盛,地表径流少等。
②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大量破坏;对草原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使草原破坏,草场退化;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我国北方草原区大量放养山羊等也是草场退化的原因。这些人为原因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加之我国冬季强劲的西北风的扬沙、输沙作用,使我国的土地沙化区域有逐步向东南扩展的趋势。
(2)危害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荒漠化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同时荒漠化还会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读图完成第1~2题。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
①盆地边缘地区 ②河流上游地区 ③盆地中央 ④绿洲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塔里木盆地中部为自然荒漠,河流上游人类活动稀少,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生物多样性减少(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思维导图】
【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1.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一方面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多。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原因
(1)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生物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
(2)高强度猎捕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3)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生的物种受到威胁。
(4)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2019年河南省郑州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沙海蜇为一种经济价值较低的水母,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以浮游生物为食、成体天敌数量少,环境耐受力极强,但其幼体常遭受一些鱼虾摄食。沙海蜇对环境很敏感,温度上升可能触发水螅体释放小水母。近年来,由于秦皇岛海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常导致沙海蜇水母的暴发。
分析近年来秦皇岛海域沙海蜇经常暴发的主要原因。【答案】沙海蜇天敌少、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较少;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加剧沙海蜇暴发;过度捕捞海洋鱼类,使其竞争者和天敌数量急剧减少;近海养殖排污,海水富营养化加剧,鱼虾因缺氧大量死亡,天敌减少;同时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沙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饵料,短时间内沙海蜇数量激增。【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近年来,由于秦皇岛海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常导致沙海蜇水母的暴发。该海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是过度捕捞,使沙海蜇水母的竞争者和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近海养殖排污,海水富营养化加剧,鱼虾因缺氧大量死亡,天敌减少;同时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沙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饵料,短时间内沙海蜇数量激增。秦皇岛海域沙海蜇经常暴发还与沙海蜇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与经济价值有关,沙海蜇天敌少、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较少。另外,与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加剧沙海蜇暴发。1.教材P45 图3-3 被砍伐的森林
解读说明:触目惊心的滥伐森林,山坡上土层裸露,若暴雨来临,则流水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并且生物将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2.教材P46 图3-4 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宁夏)
解读说明:宁夏等我国的牧区,牧民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牧场过度开发利用,牧场的载畜量过大,靠天养畜,只利用不养护,对草原破坏严重,不能自我更新,久而久之,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了,有退化为荒漠的趋势。
3.教材P47 图3-5 云南省德钦县澜沧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解读说明:图示的山区植被稀少,几乎是秃山,而且坡度较大,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所以该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4.教材P48 图3-7 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
解读说明:该图表示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分布区,从农牧分布区域看,我国荒漠化区在农牧交错区集中分布。
5.教材P49 图3-8 风沙肆虐
解读说明:图示为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读图,认识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认识图中流动沙丘的形状特点;认识该图示地区风的来向;结合图示识记图中植被的作用。
6.教材P49 图3-9 沙尘暴影响居民出行
解读说明:通过读图,认识土地荒漠化造成的间接危害(影响大气能见度,进而影响交通、人们的出行,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读图,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7.教材P51 图3-10 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
解读说明:当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破坏了生物栖息的空间场所。图中藏羚羊能安宁和谐地生存着,真是一件幸事,不知偷猎者是否在某个阴暗角落正对它们虎视眈眈。
8.教材P51 图3-11 一枝黄花
解读说明:一枝黄花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代表之一在我国蔓延,严重威胁到本地物种的生长繁殖。教材P47 活动探究
提示: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广布,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教材P48 活动思考
提示:1.影响:城市工程建设一方面使地表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工程建设废弃物等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源。城市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破坏表现在:①使城市洪峰提前;②加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城市缺水;③使城市气候的日较差增大。
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中严重破坏地表植被,侵占水土保持设施,随意倾倒弃土弃渣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影响城市的交通、生产和生活等。大江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起着加剧作用,会导致流域生态破坏,阻碍经济发展等。教材P49 活动思考
提示:根据荒漠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土地荒漠化过程的正确排序为:(2)→(1)→(3)→(5)→(4)。
教材P50 活动探究
提示:北京离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地区等沙源地近;且冬春季节北京吹西北季风,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北京的天气不稳定,多锋面气旋活动。因此,北京是我国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教材P52 活动探究
提示:1.略
2.不吃野生动物;节约水资源;节约纸张等。第三章 第三节
【基础巩固】
(2017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期末)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第1~2题。
1.据图分析,该流域主要的湿地类型是(  )
A.河流 B.湖泊
C.沼泽 D.河流与湖泊
2.下列能够使湿地率增大的措施是(  )
A.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 B.三江平原种植水稻
C.黄河三角洲向海延伸 D.沿海滩涂种植海水稻
【答案】1.C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全部湿地的湿地率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而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湿地率与干燥度并不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该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与干燥度的关系对全部湿地和干燥度的关系影响不大,也进一步说明该地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占全部湿地的比重较小;沼泽湿地的湿地率与干燥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全部湿地的湿地率与干燥度的相关性一致,而且沼泽湿地的湿地率随干燥度的变化最明显。这说明该地沼泽湿地对该地总体湿地的湿地率与干燥度的相关性影响较大,也能说明该地的沼泽湿地占全部湿地的比重较大,故该流域主要的湿地类型是沼泽湿地,C项正确。第2题,黄河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说明三角洲的面积在逐渐扩大,因此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也会增大,C项正确;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小,湿地面积减少,A项错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较大,水稻为人工湿地,沼泽开垦种植水稻,虽然湿地面积大小不会变,但是会破坏天然湿地的面积,B项错误;沿海滩涂种植海水稻,是沿海滩涂发展农业的一种方式,通过种植海水植物,逐渐降低土壤含盐量,实现正常的农业生产,因此湿地面积会逐渐减少,D项错误。
(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生境又称栖息地,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生态地理环境,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下图示意我国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潜在生境及居民点密度在两流域(寿溪、渔子溪)集水区等级上的分布。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图可以反映出(  )
A.流域集水区等级越高,流域内居民点密度越小
B.居民点密度越大,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好
C.两流域Ⅱ级集水区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差
D.两流域I级集水区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好
4.为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潜在生境存在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干支流沿岸城镇数量 B.提高城镇内部森林覆盖率
C.控制城镇沿河口向上游扩张 D.整体迁移干支流沿岸城镇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两流域的集水区等级越高,居民点密度越大;除渔子溪Ⅲ级集水区外,两流域内居民点密度越大,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差;寿溪和渔子溪两流域的Ⅳ级集水区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差;寿溪和渔子溪两流域的Ⅰ级集水区内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最好。第4题,读图可知,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寿溪和渔子溪流域总体呈现出集水区等级越高,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差的分布格局,即距离河源越远,距离河口、干支流交汇处越近,大熊猫潜在生境状况越差;而集水区等级越高,人口和聚落密度越大,生物的多样性也就越低。因此,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河口处都存在人类活动破坏大熊猫潜在生境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有效控制城镇沿河口上游扩张,限制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向大熊猫潜在生境渗透,这样才能减少大熊猫潜在生境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
(2016年晋江第一中学月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回答第5~6题。
5.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乙地区——水土流失
C.丁地区——土壤盐渍化 D.甲地区——土地石漠化
6.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  )
A.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B.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
C.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D.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其主要生态问题表现为土地荒漠化;乙地区为黄土高原,其主要生态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丁地区为长江流域,其主要生态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甲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第6题,丙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而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不利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读下面漫画,回答第7~8题。
7.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8.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面积进一步扩大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答案】7.C 8.A
【解析】第7题,漫画说明是森林、草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第8题,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精炼提升】
9.(2018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等四大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大闸蟹早在1900年通过商船的压舱水从中国“移民”到欧洲。鲜活的大闸蟹是中国人餐桌上的“超级美味”,但在欧洲许多国家却不食用或少食用,而且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开始在欧洲江河横行,对本土物种构成严重的生存威胁。欧洲媒体把大闸蟹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而大加讨伐。但是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闸蟹不再泛滥成灾。
说明大闸蟹在欧洲许多国家泛滥成灾的原因并推测当地为抑制大闸蟹泛滥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原因: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外来物种,本地缺少天敌;欧洲人很少食用大闸蟹。
措施:捕捞大闸蟹加工成动物饲料;鼓励人们食用大闸蟹;捕捞后卖给华人餐馆。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并肆虐主要是自身适应性强;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捕杀量少等。解决措施应从捕杀的角度考虑。
10.(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游牧是干旱草原地区通过移动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资源,以获取生活资料,并保持草场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每年十月哈萨克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向百千米外的冬季牧场迁徙,到了六月,又从冬季牧场向夏季牧场迁徙,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 000年。
与自然状态相比,说明冬季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
【答案】冬季放牧,枯草被啃食,使地面裸露,春季地温回升快,促进植被生长;牲畜粪便进入草场,增加了土壤肥力;牲畜踩踏使草籽进入土壤,有利于种子春季发芽;枯草数量减少和牲畜活动有利于积雪融水渗入土壤,从而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解析】从有利影响来看,冬季放牧,枯草被啃食,使地面裸露,春季地温回升快,能够促进植被生长。牲畜粪便进入草场,增加了土壤肥力。牲畜踩踏使草籽进入土壤,避免被风吹走,有利于种子春季发芽。枯草数量减少和牲畜活动有利于积雪融水渗入土壤,从而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11.(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湿地。2001年起,某私企老板在洞庭湖建堤圈地,筑起一道高高垒起的堤坝,围出一片面积近3万亩(1亩≈666.7 m2)的私人湖泊开展养殖活动。2018年6月,湖南省对非法矮围进行整治,将其全部清除。下图为“该矮围局部示意图”。
说明非法矮围给湖区带来的主要危害,并为治理非法围湖行为提供合理化建议。
【答案】危害:湖泊调蓄能力减弱;破坏湖区生态平衡;污染水环境,影响供水安全。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湖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湖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法矮围会使湖泊的调蓄能力减弱;破坏湖泊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非法矮围进行水产养殖还会污染其水域环境,影响饮水安全。对此,我们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湖区的管理责任,进一步完善湖区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与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12.(2019年山东省济宁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菲氏叶猴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年菲氏叶猴毛色灰黑,攀援和跳跃能力很强。菲氏叶猴取食叶类、果实、种子等50多种食物,几乎没有破坏庄稼和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20世纪后期,菲氏叶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有些栖息地甚至绝迹,过去我国对其研究很少,直到其被生态志愿者在云南德宏的亚热带森林中拍摄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发现,保护区内的菲氏叶猴数量有所增加。下图所示为我国菲氏叶猴主要发现地的分布区。
(1)说明除种群数量少外,野生菲氏叶猴过去很少被发现的原因。
(2)分析菲氏叶猴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的原因。
【答案】(1)菲氏叶猴毛色灰黑,且栖息在遮蔽性好的森林中,隐蔽性强;栖息地地处偏远地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观察者和研究者难以到达;食物来源丰富,对当地农业生产无干扰,人们难以发现。
(2)菲氏叶猴在我国的栖息地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环保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增强,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得到遏制。
课件44张PPT。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发展生态农业
(1) ?__________是以?____________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______________,实现农业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学理论农业生态环境高产高效优质政策农村住区植被矿产资源铁路公路环境影响水土保持 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该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等。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动物园植物园 为什么红树林的消失,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第1~2题。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2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3.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除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外,另一主要目的在于(  )
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B.防止土地荒漠化
C.维持生物多样性
D.增加用材林
【答案】C
【解析】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海水淡化器”等美称。具有防风搏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等功能,对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维护和改善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树林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发育、生长、栖息、避敌场所。扩大红树林面积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4.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很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野生大豆,主要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改进现有大豆品种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离地保护
【答案】A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完成预习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读下面“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探讨下列问题。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多年来,昆仑山麓的绿洲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扭转这种局面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什么?
(3)近年来,绿洲周围地区由于过度樵采而加剧了荒漠化,对此可采取哪些改善措施? 【思维导图】
【答案】(1)合理利用水资源。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由于林带的保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小 。(3)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1)发展生态农业
①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②主要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措施主要是从政府执政方面出发,引导农民走综合治理和开发的道路,制定生态建设和开发的激励政策和补偿政策,制定的政策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住区建设主要是从农村能源利用角度出发,既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又要从农民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农民能源使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堵更要疏,不许农民破坏森林的同时,必须给农民解决能源出路问题。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是从制度建设出发考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政策的引导,解决了能源的出路,还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打击毁林开荒行为,三管齐下才能真正把发展生态农业落到实处。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①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建设的环境管理。
②落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学法点拨】
(1)图解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下表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完成第1~2题。1.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B.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我国气候局部有变干的趋势,A项错误;全球气温升高,地面植被并没有因此而大量死亡,B项错误;我国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C项错误;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最可能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沙尘暴天气增多,沙尘侵袭范围扩大所致。第2题,沙化区缺乏水源,在沙化区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不合适,A项错误;在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也要因地制宜,不能无节制,B项错误;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实现,D项错误;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最科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江江豚被称为“水中国宝”,是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距今已生存了2 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精灵”,无天敌,以鱼和虾类为食,由于沿岸过度的经济活动,导致近20年来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目前总量不到百条;专家估计,人类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长江江豚可能在15年后绝迹。保护生物多样性(1)分析导致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2)简述应采取哪些措施有效保护长江江豚。
【思维导图】
【答案】(1)沿江水利及工程建设,破坏江豚栖息地;密集的航运,威胁江豚生命;过度捕捞,导致江豚食物匮乏;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2)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 在长江流域实施休渔或禁渔;加强立法以保护江豚;强化管理,严禁滥捕滥杀;加强水质监测,防治水污染;加强保护江豚的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2019年广东省揭阳市期末)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 有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上图)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北亚地区的森林地带,在高大乔木上筑巢栖息与繁殖,到邻近的稻田、河滩和沼泽等湿地觅食鱼、鳅、鳝、螺、蛙等。朱鹮性情温顺,一夫一妻,亦称“爱情鸟”, 其筑巢简陋,鸟蛋易从巢穴跌落,雏鸟易受到蛇、鼬、鼠狼以及猛禽捕食。20世纪中叶以来,受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朱鹮濒临灭绝。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中国秦岭被发现,后经人工饲养、繁育、野化放归等措施的精心保护,中国朱鹮数量繁衍至2 600余只。但因高度近亲繁殖,朱鹮抗病毒基因存在缺陷,目前仍未摆脱灭绝威胁。分析朱鹮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今后进一步的保护措施。
【答案】濒临灭绝的原因:人类砍伐森林、破坏湿地、水田变旱地等活动使得朱鹮生存空间缩小;朱鹮天敌较多,自身抵御天敌能力较弱;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朱鹮觅食湿地;朱鹮自身繁殖能力低下。
保护措施:增设朱鹮自然保护区,扩大野生朱鹮栖息范围;建立健全朱鹮保护法规,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提高公众对朱鹮的保护意识;建立朱鹮种群的遗传管理谱系,制定严格的配对繁殖计划,科学繁殖,克服高度近亲繁殖,以避免缺陷基因的干扰。1.教材P54 图3-12 小流域综合治理(宁夏)
解读说明:本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在小流域内,对可以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在土壤和水利条件较好、坡度平缓、水土流失潜在威胁较小的已开垦农地,可以实行林业和农业的综合规划,推行农林复合经营体系,推广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措施。
2.教材P55 图3-13 修复后的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解读说明:在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中,尽量减少耕地损失,注意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与生态敏感区的保护,采取生态恢复、生态治理等技术措施,改善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3.教材P56 图3-15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解读说明: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这个地区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动植物王国”,其中许多珍稀的、古老的、奇特的和濒危的动植物是只有西双版纳才有的。西双版纳是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面积有20多万公顷,其中大约4.7万公顷是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有丰富迷人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
4.教材P57 图3-16 野生动物园里的东北虎
解读说明:野生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动物。东北虎濒临灭绝,通过建立野生动物园,让其到条件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得以繁衍,以保证物种的延续和扩大。教材P53 活动实践
提示:1.略
2.退耕还林会导致耕地减少。
3.从长远利益来看,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从长远利益考虑,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观念。
教材P54 活动探究
提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小水电,既有利于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的解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然,若小水电建设不当,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发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教材P54 活动实践
提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核心是加强植树造林。
教材P57 活动实践
提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