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据此,回答第1~2题。
1.关于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两栖动物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地层中含有人类化石的是④代
2.下列叙述的地理事物与图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②海生藻类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首先确定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图中①表示太古代、②表示元古代、③表示古生代、④表示中生代、⑤表示新生代。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第2题,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灭绝于中生代末期;人类出现于新生代;海生藻类在元古代繁盛;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于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于古生代后期。
3.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C.物种灭绝从古至今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D.物种数量如此巨大,有500万~5 000万种,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所以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A项错误。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由于现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如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的破坏,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减少,C项错误。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个物种的丧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因此,物种数量虽然巨大,但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D项错误。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所以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
下图为某游客在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拍摄的含有海星化石的岩石照片。据此,完成第4~5题。
4.此岩石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海星等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此岩石含有“石质化”的海星遗体,属于沉积岩。第5题,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2019年宝鸡渭滨区期末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第6~7题。
6.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中生代、恐龙
7.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6.D 7.C
【解析】第6题,仔细阅读题干材料,由于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故D项正确。第7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该煤层形成时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异常茂盛,故排除A、B项;森林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故C项正确。
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
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
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
【答案】8.B
【解析】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止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
9.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在人地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B.人类随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C.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会破坏地理环境的生态平衡
D.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9.C
【解析】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读下面“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下列有利于人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叙述是( )
A.捕捉所有珍奇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B.毁林垦荒,获得一些新的耕地
C.积极围湖造田,以解决粮食不足
D.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答案】10.D 11.D
【解析】第10题,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顺应自然规律;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图示信息没有反映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第11题,人类的发展应不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保护珍奇野生动物的最好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毁林垦荒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的湿地功能,可以调节水量,防洪减灾;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利于人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综合题
12.科技工作者在下列各地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岩层受__________而形成的。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______岩;从地质年代看,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__代。
(4)在B处往下钻孔,可能发现的矿床有( )
A.铁矿 B.金矿
C.水 D.天然气
(5)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则A、C两处植被生长更为茂盛的是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斜 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2)褶皱 挤压 (3)沉积 古生 (4)D
(5)A A处位于山地的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和水分充足
【解析】图中出现的古生物由老到新的顺序是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据此判断出岩层的新老关系,并进一步判断出地质构造。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沉积矿床,分布于沉积岩层中,同时,B处是背斜构造。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A处在山地南坡,为向阳坡,热量条件好;又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植被茂盛。
13.读下面“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林区过度采伐森林→_________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______→水害。
(2)在②处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水土流失。
(3)③处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4)④处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河岸后退→水害。
(5)⑤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____→海水入侵。
(6)⑥处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航道变浅。
【答案】(1)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物减少) 河湖泥沙淤积
(2)砍伐森林
(3)减少
(4)坍塌(受损)
(5)地下水水位下降
(6)泥沙淤积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明确该城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本地区过度砍伐森林,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河湖泥沙淤积,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径流量大,容易形成水害。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河沙开采过量,会引起河床堤岸坍塌,河岸后退,进而引发水害。若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既破坏地下水资源,又使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
课件36张PPT。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__过程。
(2)生命出现之后,有机进化即?__________,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化学演化生物演化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__________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①?_____________(时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②?_____________(时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环境变化古生代末期 中生代末期 生命起源于什么?地球早期对地表环境的演化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
【答案】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可以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____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_________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人类自然资源环境生态保护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这种说法不对。科学家们认为,在1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的作用还相对较小。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
【答案】B
【解析】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
B.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
C.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
D.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出现了陆地森林系统,新生代第三纪出现了哺乳动物。3.下列时期属于地质历史上重要的生物灭绝时期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早期
B.古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早期
【答案】C
【解析】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4.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B.不受环境影响
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D.对环境无影响
【答案】C
【解析】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5.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答案】D
【解析】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A项错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逐渐认识到征服自然只会导致自然的报复,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B项错误;人类活动对环境及生物的影响应有两种类型,即有利和不利,C项错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D项正确。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2亿4 500万年至6 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生物,是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可以仅靠后肢行走,但不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但是恐龙却在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结束时突然全部消失。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
(2)地质历史上生物的灭绝说明了什么?
【思维导图】
【答案】(1)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生物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特殊、重要的作用。 (2)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过程。( )
A.物理演化 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下列地理事物不是在时期⑤出现的是( )
A.蕨类植物 B.被子植物
C.灵长类 D.第四季冰期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2题,时期⑤为新生代,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黄龙玉,又称龙黄石。优秀宝石级的黄龙玉主要产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苏帕河流域。自从黄龙玉被发现以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许多盗采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开采,导致环境严重破坏。2015年1月15日,央视对云南数万村民盗采黄龙玉现象进行报道,当地山体满目疮痍,让人心痛不已。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材料中人类活动是怎样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
(2)为了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作为人地关系主导因素的人类应该怎样做?
【思维导图】【答案】(1)人类滥采资源。 (2)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读下面“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数字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2.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 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具有对立性
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D.向恶性循环发展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过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资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第2题,该图说明人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发展,故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不合理的。 材P66 图3-1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
解读说明:该图说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学法指导:①掌握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的对应关系。地球的历史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个地质年代,每个代又分为若干个纪。由于生物的进化,在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代表生物。例如,古生代后期是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②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有影响,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也有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物、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教材P68 图3-2 曾称霸地球的恐龙
解读说明:该图中的恐龙,体形巨大,有些还非常威猛,尽管恐龙显得如此强大,仍在环境的变迁中遭遇覆灭。
学法指导: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除了陨石撞击说外,还有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化说、植物中毒说、酸雨说、造山运动说、火山爆发说、海洋退潮说、温血动物说、自相残杀说、压迫学说、物种老化说、大气变化说等等。教材P67 活动
提示:
教材P68 活动
提示:1.从教材中的材料可以看出,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正常值高出30倍,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恐龙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绝。
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全世界感兴趣的问题,除上面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假说,如认为这与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也有假说认为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恐龙本身的演化、流行病等有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曾有一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总之,恐龙的灭绝与其本身内在因素和与其密切联系的外在因素(周围环境)有关。第三章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流水侵蚀微弱,风力侵蚀显著。
(2019年陕西省商洛市期末)读“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地理要素关联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图示甲表示( )
A.冷湿 B.湿热
C.干旱 D.高寒
3.该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层次性 D.稳定性
【答案】2.C 3.A
【解析】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挡,海洋水汽很难到达,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少,多内流河,且河流短小,水量不大;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多荒漠;其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18年河北省衡水中学模拟)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5.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第5题,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气孔收缩,可以减少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②错误。
(2019年湖北省荆州中学月考)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第6~7题。
6.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7.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答案】6.C 7.B
【解析】第6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的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几率越大。第7题,骆驼刺所在区域的自然带主要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回答第8~10题。
8.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 mm B.约为2 000 mm
C.约为210 mm D.远小于210 mm
9.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10.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8.C 9.A 10.B
【解析】第8题,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 mm,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第9题,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第10题,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以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
11.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D.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二、综合题
12.(2017年黑龙江虎林高中摸底考试)读下面“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说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判断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经过20世纪大规模采伐,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该地区是我国沼泽最多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东北 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
(2)汛期:春季和夏季。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
(3)一方面造成土壤缺少枯枝落叶的补给,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使区域气候发生变化,湿度减小,温差变大,并更易发生沙尘暴等气象灾害;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有所减少。
(4)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有不透水层的存在,积水不易下渗。
13.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出近年来图示区域的陆地面积变化趋缓的原因。
【答案】(1)陆地变化特点: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泥沙来源:黄土高原。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 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挟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原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保持工作改善,流失的泥沙减少;小浪底等水利工程截留泥沙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看出,图中区域为黄河三角洲,图示期间海岸线不断向东北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其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第(2)题,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影响该区域陆地面积的变化,而影响泥沙含量主要是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第(3)题,图示区域陆地面积扩大趋缓,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大量减少导致的,这要从泥沙的侵蚀和搬运两个角度分析。
课件39张PPT。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水圈、土壤圈、?________、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_________和?_________。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甚至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如果刚果盆地森林被大量砍伐,该地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森林被大量砍伐,会影响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使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使得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越加干旱,甚至形成沙漠气候;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全球气候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和植物?_____________(氮除外)的最初来源。物质基础 矿物养分元素 物理性状 化学组成 水热状况 岩石风化过程 动植物和微生物 有机物质 再分配 地表生物状况 母质 生物 修复生态系统 相互影响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为什么长江三峡工程需要进行综合决策?
【答案】长江三峡工程不仅关系到三峡工程本身的建设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1.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这体现了(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④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植被因素的变化引起了地表形态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 2.关于东北森林大量砍伐可能造成的后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面积锐减,天然次生林变成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
B.土壤肥力下降
C.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D.森林滞留降水的能力下降,降水时会形成洪灾
【答案】A
【解析】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等,破坏森林必然会导致森林的环境功能降低甚至丧失。森林面积锐减,天然原始林变成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3.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答案】C
【解析】由“岩石溶蚀与侵蚀”,推断出该地区为石灰岩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答案】D
【解析】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5.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引发这种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植被
C.地貌 D.水文
【答案】B
【解析】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主要是由于地面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沙地裸露造成的。沙尘暴天气的产生必须有动力因素——大风,物质因素——沙源,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会导致地表荒漠化,产生大量的沙源。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读下面“灌溉、绿洲效应与水、气、生物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第(1)~(2)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
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少
C.③——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
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2)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维导图】【答案】 (1)C (2)D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具体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019年福建三明市第一中学开学考试)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回答第1~2题。
1.造成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①土壤 ②地形 ③水文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 )
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
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
【答案】1.D 2.B【解析】第1题,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地形和气候。第2题,从题干可知,实例体现的是一个区域的情况,C、D项错误;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体现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教材P70 图3-3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图3-4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解读说明:明确大尺度范围、小尺度范围的概念,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学法指导:①大尺度范围是指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②小尺度范围是指局部地区。就小尺度范围而言,某一要素的变化更容易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两幅图从不同尺度上,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第一个表现,即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教材P72 图3-6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解读说明:土壤是陆地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该图主旨是体现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法指导:①土壤组成物质的来源。影响土壤的四个因素正好与四个圈层一一对应。矿物质来自岩石圈的风化,有机质来自生物圈中生物体的积累和转化,水分和空气分别是水圈和大气圈的组成部分。可见,土壤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②图示反映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间存在的关系。土壤与其他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材P71 活动实践
提示:1.覆盖一层草皮的土堆边缘沉积的泥土少,而未覆盖草皮的土堆边缘沉积的泥土多,这说明草皮能减弱流水的侵蚀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2.在土堆上放置一些覆盖物,可以保持土壤不被水冲走。
3.保护斜坡上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增加地表植被。 4.见下图:教材P73 活动思考
提示:1.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性,与土壤有本质的区别。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对热带雨林地区来说,这种说法正确,而对热带荒漠地区来说,这种说法不正确。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相关,又与降水相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土壤层较厚;热带荒漠地区因为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温带湿润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发育的土壤层较厚;干旱和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薄。从干旱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教材P75 活动探究(上)
提示:1.水稻土的基本性状:具有深厚的耕作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透气爽水,具有较好的耕作性和保肥保水性。水稻土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生产活动的控制,同时也必然受到所在地区的气候、生物、母质、水文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人类通过耕作使土壤疏松,通过破坏植被使地面失去保护,或者人类工程活动使地表坡度增大,都会加剧水土流失。教材P75 活动探究(下)
提示: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通过这种物质循环,促成了土壤肥力的形成。 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黄土高原的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三章 第三节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有关知识,回答第1~2题。
1.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欧亚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2.图中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有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等自然带分布,只有A项符合题意。第2题,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更替的规律,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9年浙江省学业水平仿真模拟)下图中,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第3~4题。
甲
乙
丙
3.图甲—乙—丙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 (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4.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图甲—乙—丙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植被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体现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4题,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沿海和内陆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北半球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南半球低纬度地区陆地少,海洋影响较大。
(2017年河北省枣强中学月考)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北两侧,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出现了明显的温度差异,即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读“中纬度某内陆地区等值线图”,回答第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B.甲、乙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C.丙、丁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D.丙、丁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6.若a为17℃等温线,则乙地气温的数值可能是( )
A.9℃ B.13℃
C.14℃ D.20℃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a等温线所处的海拔高度低于b,因此a的温度高于b,甲、丙海拔高度相同,甲的温度低于a,丙的温度高于a,故丙的温度高于甲,同理丁的温度高于乙。材料“阳坡温度高于阴坡”,故丙、丁两地位于阳坡,甲、乙两地位于阴坡。图中等高线凸出方向海拔降低,为山脊(凸低为高),在北半球,山南水北为阳,故D项正确。第6题,等温线a和b分别与500 m、1 000 m等高线相交,由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可知,该图中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数值差为3℃,因此等温线b的数值为14℃,乙地海拔高于b等温线,因此温度应小于14℃,但大于11℃,故B项正确。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下图为“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M位于山地的西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读图,回答第7~8题。
7.M一侧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8.图中非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
A.常绿硬叶林 B.高山草甸
C.荒漠 D.雨林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根据M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可知,当地气候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或者温带季风气候;而季风性气候分布于大陆东岸,所以M地气候类型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大陆内部,典型植被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地中海气候分布于30~40°大陆西岸,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阔叶林。第8题,非地带性植被区位于山地的背风坡,盛行风携带的水汽在迎风坡爬升过程中形成降水,当其越过山顶在背风坡下沉时形成干而热的焚风,导致位于山地背风坡的区域气候干燥,形成荒漠景观。
(2017年四川资阳中学月考)读下面“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第9~11题。
9.与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山脉迎风坡
C.暖流 D.寒流
10.下列四地自然带名称正确的是( )
A.①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④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③地为热带草原带
D.②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③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9.D 10.B 11.B
【解析】第9题,读图,①处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与大气环流有关;位于山脉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不受寒流影响。第10题,据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和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分析可知,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A项错误。④地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项正确。③地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②地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C、D项错误。第11题,根据图示位置判断,③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
二、综合题
12.(2017年广西钦州高新区期末)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__坡,D表示________坡。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分析主要原因。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北(阴) 南(阳)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位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欧亚大陆内陆腹地,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
【解析】甲山位于42°N,相同自然带B坡分布高度低,故B坡为北坡。乙山位于27°N附近,D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故D坡为南坡。其他问题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13.图甲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乙是“某区域沿46°S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图甲中数码①~⑤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2)据图说出南、北纬60°附近自然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判断图乙中A、B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自然带名称: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⑤为寒带苔原带。 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60°N附近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而在南半球该纬度内无该自然带分布,因为南半球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3)A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是温带荒漠带或温带草原带。 形成原因: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A地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在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或温带草原带。
【解析】第(1)题,由图中纬度位置,结合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推知①~⑤自然带的名称。图中既有纬度的变化,又有海拔高度的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和垂直分异。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60°N附近体现的是地带性分异,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而60°S附近是海洋,体现的是非地带性分异。第(3)题,由图乙是沿46°S地形剖面图可知,该剖面位于南美洲南端,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A、B两侧的自然带差别很大。
课件68张PPT。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就是地域分异规律。有序性 普遍性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________延伸、随?________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________。
(3)基础因素:?________。
2.干湿度地带分异(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________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3)基础因素:?________。 纬线 纬度 减少 热量 经线 降水量 水分 温度 植被 土壤 山顶冰雪覆盖的高山上,阳坡的雪线海拔高度一定比阴坡的高吗?
【答案】不一定。雪线海拔高度不仅受气温条件的影响,还受降水(雪)量的影响。同一山体,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如喜马拉雅山阳坡(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雪)量大,雪线海拔高度比阴坡(北坡)低。(2)分布规律:有序性 重复性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植物群落 湿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 干旱 十分脆弱 利用方式 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来思考,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大面积种树是否合理?
【答案】不合理。树木的生长需要的水较多,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树木的成活率低,生长过程中会从地下吸取大量水分,从而导致水位下降,使根系较浅的植物因缺水而死亡。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栽种比较耐旱的灌木、草类等植物。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湿度 D.植被
【答案】A
【解析】从赤道到两极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热量随之发生变化,再决定了自然带的变化。2.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A
【解析】济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南为热带季雨林带。3.下图中的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我国暖温带的山地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我国暖温带的山地山麓自然带应该是落叶阔叶林,而且我国暖温带山地南坡为向阳坡,相同植被类型分布的高度比北坡要高一些。读下图,完成第4~5题。4.图示六处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地方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②、⑤两地
D.①、⑥两地5.与②→③→④地自然带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①地受地形影响,虽地处赤道地区,但形成了热带草原带;⑥地受地形、洋流影响,虽然地处回归线附近,但形成了热带雨林带。第5题,②、③、④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③→④分异主要是降水的差异造成的。图中⑥→⑤→④降水逐渐减少,自然带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的自然带更替相似,都以为降小为基础。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第(1)~(2)题。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思维导图】【答案】(1)A (2)D1.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实际上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大气、岩石、水、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如美国东北部和中欧、东欧的一些地区,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3.干湿度地带分异(经度地带分异)规律(2019年甘肃省镇原县二中期末)读图,回答第1~2题。1.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从A到B即从南到北方向,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项正确。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的变化,故A项错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山地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与水平方向不同,C项错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与图示有规律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不符,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从C到D自然景观是从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温带草原再到温带荒漠,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C项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状况 , 读图,回答第(1)~(2) 题。垂直分异规律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山东丘陵
C.海南岛 D.天山山地
(2)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说明南坡与北坡相比( )
A.坡度更小 B.积温更高
C.降水变化更大 D.风力更小【思维导图】【答案】(1)A (2)B1.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因素: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2.影响山体同一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纬度: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分布海拔高,高纬度分布海拔低。
(2)坡向: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迎风坡分布海拔低,背风坡分布海拔高。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1)纬度:在低纬度分布海拔高,高纬度分布海拔低。
(2)坡向: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迎风坡分布海拔低,背风坡分布海拔高。在降水差别明显的山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比如喜马拉雅山和天山。(2019年甘肃省镇原县二中期末)读图,回答第1~2题。1.图中( )
A.影响竹林垂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B.该地全年光照资源丰富,年温差大
C.该地水平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D.甲坡为阴坡,乙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
2.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的垂直差异大
B.无人类活动干扰
C.位于自然保护区内
D.地质构造复杂【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图中竹林垂直差异,随着海拔升高,表现为热性竹林、暖性竹林、温性竹林,主导因素是热量。该地位于亚热带,年温差小。该地水平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甲坡为阴坡,乙坡同种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为阳坡,夏季风的迎风坡。第2题,黄岗山被誉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天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垂直差异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存。有人类活动干扰。植物种类多,与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无关。读下面“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地方性分异规律
(1)试比较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甲乙两处地理要素的差异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在下图中的空格内填出甲、乙两处的自然带名称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思维导图】【答案】(1)甲处为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沿岸的寒流有减湿作用。乙处为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成因:位于热带,常年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植被、土壤(可互换) (3)①海陆位置
②洋流 ( ①②可互换) ③热带荒漠 ④热带雨林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地方性分异)
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布是指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鲜明;在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主要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布
D.垂直分异规律
【答案】C
【解析】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附近海域千岛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洋流影响属非地带性因素。教材P85 图3-17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解读说明: 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空间分布,找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分析其形成原因。
学法指导: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受纬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的影响显著,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较小。干湿度地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体现得特别明显。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陆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植物、土壤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教材P78 活动探究
提示:1.从“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等。
2.图中箭头所指示的自然带自下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着差异。如图中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存在着较大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教材P79 活动思考
提示: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因为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主要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
2.热量。教材P80 活动思考
提示:1.2.呈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更替演变。原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自然带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方向变化。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同时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3.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北纬40°纬线向东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逐渐演变为温带草原带,随后荒漠带。原因: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步减少。 教材P81 活动思考
提示:1.从图3—9中可以看出,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不同的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 2.(1)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且处于山地迎风坡,水热状况的变化比北坡复杂,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因为南坡处于迎风坡,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3)珠穆朗玛峰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教材P82 活动思考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自然景观出现明显的差异。
(1)由近及远有河漫滩、河谷、山麓等地形。
(2)植被:一侧植被矮小,另一侧几乎没有植被,中间有一狭长的高大植被地带。
(3)从植被差异上看,土壤差异也较大。教材P84 活动探究
指导: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种类组成,动物主要有猕猴、灵猫等,土壤以红壤为主。寒带冻原带分为苔原带和冰原带。苔原带由于各月气温都很低,降水也少,树木不能生长,地面只生长苔藓,主要动物有驯鹿,土壤为冰沼土。冰原带全年气温极低,地面全被冰雪覆盖,主要动物在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
教材P85~86 活动探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