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作者介绍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中,并作下文章。
《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解题
桥堍(tù) 契合(qì) 驱遣(qiǎn) 怅然(chànɡ) 宛如(wǎn) 萌生(ménɡ) 苟安(ɡǒu) 拘泥(jū nì) 旷远(kuàng)
字音字形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刻板: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遣:驱逐;赶走。
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
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忧惧:忧愁恐惧。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词语解释
快速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整体把握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整体把握
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一( ):
二( ):
三( ):
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引出话题。
1-4
5-13
14
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第一部分(1-4)
合作探究
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合作探究
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合作探究
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第二部分(5-13)
合作探究
第6、7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合作探究
文章的第8、9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合作探究
简述 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这两段文字论述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的想象力。
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
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
第9自然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悦。
合作探究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朱自清《背影》
合作探究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的费力,甚至青筋突起;可以想象到两脚是挣扎着向上缩,通过想象,父亲的形象就在眼前真切起来,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的一片爱子之心,因而这段描写就非常感人。通过驱遣想象,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作者父子之间那种真挚动人的情感。
合作探究
阅读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合作探究
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第三部分(14)
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合作探究
1.语言通俗易懂。
【合作探究】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先有了歌谣一类的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等等。
写作特色
2.语言形象生动。
【合作探究】如第8自然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12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幻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
写作特色
3.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1)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进行详细地阐述。(2)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
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归纳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作者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