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8 14: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 征收进口税), 公为贸易,遂使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2.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
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 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些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
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
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3.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
A.美洲的农作物传人我国并得以推广
B.传统手个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采用“计日受值"
D.实行摊丁人亩,废除人头税
4.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位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他的这做法( )
A.违背了历史潮流
B.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C.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D.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商业的态度
5.右图为乾隆二十五年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请判断它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便于对外商统一管理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6.有学者称:“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
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
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7.“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C.地主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9.学习明清史,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其中最能够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主题是( )
A.中华的荣耀
B.东方的曙光
C.王朝的振兴
D.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10.“(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高巨贺接重资而来市者,自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都布商如主候商争布商如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工商业市镇兴起
B.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C.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D.对外贸易发达
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12.卖豆腐起家的大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并大兴土木,修建了被称为“全国建筑宝库”、“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3.明代沉船“南澳号” 考古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得往…....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4.华商历史研究者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俱心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
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后代科举入仕
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5.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经营对外贸易。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B.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C.广州是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D.古代中国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1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主要是因为(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7.梁启超在谈到时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爱海外殖民
18.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海禁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 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 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桂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转引自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 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动为匪之态。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乾隆帝在1793年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栅 《粤海关志》卷三十三
材料四 既禁之后, 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1)据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对外贸易有何益处。


(2)从材料三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请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政策的危害,并评价这一政策。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来珠驾沧海, 采玉上利街: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每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元稹 《估客乐》
夜市千力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 犹自茎歌彻夜闭。
——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 《野老歌》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 《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商感》
村料四 大妇弓弹中妇绩, 绿鬓小妇当富织,莫辞劳,吴中贯来价正高。
——乾隆年间《南江县志·棉布谣》
(1) 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其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她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C 6.B 7.D 8.B 9.D 10.B 11.A 12.C 13.C 14.A 15.C 16.A 17.C 18.C
二、(1)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互通有无: 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乾隆帝认为中外通商是“天朝”对外国的恩赐;说明他不了解英国和世界,盲目自大。
(3)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贾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难民者的侵略活动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政策,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制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0.(1)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 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商人生活豪华奢侈
(2)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山区.垦山为田;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糜:经商风险加大,社会安全影响经商成功与否。
(3)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重农抑商。
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4)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