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导 言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一般来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一战以后,英国的经济地位有些动摇。一是英镑地位发生了动摇,英镑不再是唯一的世界货币,多数国家开始以英镑、美元、法郎等为储备货币,世界货币体系不再受单一货币——英镑的统治;二是伦敦不再是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对英国地位的有力挑战。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就最终形成了,当时英国是最主要的主导国家。本课名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只是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国家由英国变成了美国。所以重点是讲“美国是怎样成为主导国家的”,不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后,美国凭借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最大的债权国,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是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此奠定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是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由此奠定美国在战后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建立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与目的:
阅读页104第一、二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背景。
背景:
(1)二战使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特别是英国遭到重创,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结算手段、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一战前,世界货币主要是金、银和英镑。
一战后,世界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法郎等。但英镑仍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40%左右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所以仍然是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一国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发行这种信用货币的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各
国有着广泛的贸易、金融联系。(经济实力)
②有关国家必须具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保证其信用
货币的稳定性。(币值稳定)
③要得到所有国家的确认。(国际公认)
二战后的英镑、法郎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验之以美元,如何?
(2)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债权国;
阅读页104“历史纵横”。
1945年美国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工业产品占全世界的50%以上。1948年黄金储备占74.6%,工业生产占56.4%。美元具备了成为最主要世界货币的条件。
(3)金本位的瓦解使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基础,出现了汇率混乱,不利于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汇率: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即兑换率。没有相对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就难以兑换。这既阻碍世界货币的出现,也阻碍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由于利益驱动,靠一国之内的自律(减少货币发行量),不太现实。而当时也没有统一的国际组织对国际货币进行监管。
这就需要大国坐下来协商,对大家都有好处。
协商就需要方案,需要会议。
目的:
(1)建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稳定世界货币的计划:
①美国“怀特计划”:页104导言。其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各国货币要与黄金挂钩。
②英国“凯恩斯计划”: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
(2)推动战后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恢复与自由发展。
2、标志: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全称: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时间:1944年7月
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与会国:44个(世界主要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英国、
法国、苏联、中国等)
主题:讨论重建国际货币制度(核心:国际汇率制度)
目标:稳定世界各国货币;推行贸易自由化。
成果: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特点:以怀特计
划为基础,即各与会国最终接受了美国提出的
方案,美国人制定了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大
家的游戏规则)
3、主要内容:
(1)建立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
在国际金融中起到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
成立时间:1945、12、27(1947、3、1成为联合国的
专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之一,创始
国包括中国在内29国,现有成员国180多
个,1980、4、17新中国代表得以恢复)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稳定国际汇率)
任务:
其一,稳定国际汇率(意在促进国际贸易)
阻碍国际贸易的技术因素:一是汇率混乱;二是外汇管制,国家控制外汇兑换的数量,外汇管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之一。
所以,保障国际贸易自由发展,一是要稳定国际汇率,“布”体的主要办法是确立“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二是要消除外汇管制,实行汇兑自由化。
汇率制度历史上四次变化:
●1880—1914年,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混乱的汇率制度;
●二战后—70年代初,带有固定性质的汇率制度;
●1973年至今浮动汇率制度。
其二,消除外汇管制(意在汇兑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
外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
具,一般包括外国货币(如纸币、铸币)、外国有价证
劵(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目前中国外汇
储备3.2万亿美元,全球第一。
外汇管制:一国政府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资金流动所实施
的一种限制性的措施。目的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本国货币汇率稳定。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
其三,平衡国际收支
以上两大任务意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发展之后,就有一个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所以第三个任务就是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为什么要平衡国际收支?国际贸易不平衡时,如果不提供帮助,国际收支逆差的成员国很可能自行大量发行纸币,兑换大量外汇,使汇率发生波动和混乱。所以,平衡国际收支归根到底是为了稳定国际汇率。
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办法,是向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成员国提供3—5年的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解决外汇资金的短期需要,最终对稳定汇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材料:
IMF成立之初,提供的是3—5年的贷款;1974年6月增设了为期3—7年的贷款项目;1974年9月增设了为期4—10年的贷款项目;1983年增设了为期5—10年的贷款项目。
材料说明了说明?
说明了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资金来源:80%由成员国认缴,份额数量决定投票权;20%由西方10个发达国家提供贷款。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简称WB):
成立时间:1945、12、27(1947、11、15成为联合国的专营国际
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之一,创始国包括中国在内28
国,现有成员国140多个。1980年恢复新中国合法席
位)
宗旨:促进战后国际经济的复兴与发展(初期是致力于欧洲经济
的复兴,后是援助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范围扩大了)
任务: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两大任务、两大手段)
资金来源: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债券
和利息收入。
③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比较:
不同点:宗旨和初期分工、手段不同
IMF: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
制、平衡国际收支);提供短期贷款。
WB:促进国际经济的复兴和发展;提供长期贷款和技
术援助。
但自6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在业务上相互渗透的一体化趋向。
相同点:
●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而同时成立;
●总部均设在华盛顿,由美国绝对控制(关键职务由
美人担任;20%以上投票权,控制否决权);
●均属于联合国下属专业金融机构;
●中国都是创始国,1980年起中国合法席位都得到恢
复等。
(2)建立两大核心制度:
①加权投票制度:
将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加权投票权两部分。各成员国有基本投票权250票,此外每认缴10万美元的配额,便增加1票。基本票和加权票之和,为该国的总投票权。
目前美国认缴的资金最多,占全部份额的20%以上,因而拥有20%以上的投票权。因规定重大问题必须85%通过,美国实际上掌握了否决权,美国对这两个机构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②“双挂钩一固定”制度:是基本内容
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
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1盎司等于31.1035克,1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
美国承诺,保证美元与黄金一样可靠,各国政府可按照1盎司黄金相当于35美元的价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代表或者等价物,美元遂有“美金”之说。
二是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成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固定比价;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
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
4、影响:
(1)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
一是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有利于国际贸易结算。
即“双挂钩一固定”,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
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贷款、技术援助。
三是美元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扩大贸易范围。
(2)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为什么?
一是美国对两个金融协调、监督机构有绝对控制权(关键职位、投票权)。
二是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世界货币。
5、内在缺陷:
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和美元可兑换危机,即“特里芬难题”。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思考:“特里芬难题”所讲的矛盾是指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性?
是指当一国货币成为主要世界货币后,将要面对满足全球需求与维持币值稳定的矛盾。
满足全球需求,该国就要贸易逆差;维持币值稳定,该国就要贸易顺差。两个保证、两个要求互相矛盾,难以同时实现。
任何一种信用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这是由世界货币基本要求决定的。
世界货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数量上要足够,保证货币的供给,满足全球贸易发展的需要;二是币值上要稳定,不能贬值,不能过度发行,保证持有国的信心。
正是这个“难题”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美元可兑换危机:
美元可兑换:各国政府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该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强、黄金储备多和各国认可基础之上的。
美国的责任和压力至少有二,一是提供足够数量的美元来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美国的黄金储备必须不断增加;二是保证各国政府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必须足够的多。也就是说,美国黄金储备必须一直摇摇领先,否则这个体系就会动摇,美元与黄金可兑换性就会终止。70年代初尼克松政府即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6、崩溃原因: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取消固定汇率制度。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两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继续发挥作用。
原因:
(1)体系自身存在缺陷——“特里芬难题”,不可能持久存在;
(2)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许多国家形成“美元过剩” ;
70年代初美国经济地位受到西欧、日本的冲击,美国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许多国家形成“美元过剩”。
(3)美国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
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70年代初的110亿美元。
由于“美元过剩”,一些国家担心美元贬值,按照“布雷顿森林协议”,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到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下降。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
(4)美国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美国政府开支大,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美元贬值。
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美国政府有哪些方面的开支?
美国政府开支计有:
政府直接投资原子能、宇航等新兴高科技企业;
政府直接采购军火等;
政府直接补贴社会福利;
开展海外经济、军事援助,如对西欧、日本、中国;
发动朝鲜战争、侵越战争,海外军费大增等。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工业革命之前,重商主义政策中有贸易保护主义,如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主义盛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列强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二是30年代大危机,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实行战时的进口数量限制。
30年代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都实行了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汇率混乱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致力于消除外汇管制、实行汇兑自由化、稳定国际汇率。
还有高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需要解除。
(2)二战使西欧经济遭到重创;
(3)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新的国际贸易体系;
美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手段是消除歧视待遇和减低贸易壁垒。
消除歧视待遇,即奉行非歧视原则;减低贸易壁垒,如关税壁垒、政策壁垒等。
为达此目标,美国政府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
1946年在南京签订了《中美商约》。
2、标志:
1947年23国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减低关税;减少其它贸易壁垒(壁垒,古时军
营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实施互惠和非歧
视原则;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国
与国之间贸易,可以是双边贸易,也可以是多
边贸易。多边贸易:国际贸易中的多国之间,
范围更广)
从名称上看,关贸总协定只是一项“协定”,但它实际上等于是一个“组织”。这个在总协定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组织。带书名号的,为协议。不带书名号的,为国际组织。
主要活动:举行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的谈判
这种谈判有一个专门术语称为“回合”。从1947年至1994年,在总协定的主持下各国共进行了八大回合多边贸易谈判。
如最后、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是“乌拉圭回合”谈判,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故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历时7年半,于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
作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八大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关税税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1948年的36%降到90年代中期的3.8%,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近10万种,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内容:
一个中心:美国
两大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即布体)、世界贸易体系
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
定(三大组织)
2、影响: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也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
体系化: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的整体。
体系化就是使事物成为体系的过程,从无序到有序,从各自为战到互相联系等。
二战前:碎片化。二战后,体系化,建立了两大体系。
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制度化的具体过程一般为:
①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增强群体与组织的凝聚力。
②制定规范。共同的价值观需要有规范来支持。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把人们的行为纳入相同的固定模式之中,
③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
思考: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例,说明世界经济是如何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的?
●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如汇率稳定、汇兑自由化、
国际收支平衡、多边贸易自由化等。
●制定规范:如实行加权投票制度、两挂钩一固定制
度等。
●建立机构:如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等。
课 堂 练 习
1、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答案:A
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答案:B
轻松时刻
在苏联的一次大会上,主持人突然说:下面请认为社会主义好的同志坐到会场的左边,认为资本主义好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大部分人坐到了左边,少数人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还坐在中间不动。 主持人:那位同志,你到底认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 回答:我认为社会主义好,但是我的生活像是资本主义。 主持人慌忙说:那请您赶快坐到主席台上来。
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