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6: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郭沫若在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在尖锐的剧情冲突中,塑造了主张爱国的屈原这个悲剧典型,正如作者所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屈原的时代象征着我们当前的时代”。文章通过大声呼唤那咆哮的风,轰隆的雷,刺破长空的电,把屈原内心反抗强暴的巨大精神力量以排山倒海的万钧力量疏泄、显现了出来。自然界的风、雷、电都化成他手中的长剑、心中的利器,他要把统治楚国的黑暗全部驱散,全部消灭。
  本文是光明的颂歌,也是申冤的悲歌,还是不屈的战歌。在正邪对立的矛盾冲突下,塑造了这一代表中华性格和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形象,并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选文内容,激情澎湃,慷慨淋漓,能给每一个人以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爱国的信念和勇气,随着情节的发展深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学情分析:
  本文是话剧《屈原》中的高潮部分,九年级学生通过诵读会很容易掌握本文的主题:歌须光明、痛斥黑暗。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剧本,因此对于戏剧剧本的这一文学样式还比较陌生,容易脱离剧本仅从语言形式,运用排比、复沓、散体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戏剧冲突下人物独白,进而冲淡剧中人物的斗争精神,影响对文本主旨的深刻理解。另外,学生与郭沫若的时代相距太远,无法真正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剧本形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特别是注意把握戏剧冲突。
  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主要特点,理解其重要作用。
  2.有感情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
  1.掌握剧情冲突的背景基调。
  2.学习蕴含情感的戏剧手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独白内涵。
  2.分析艺术手法,概括作品特点。
  教学创意:
  直入主题,把握背景;化繁为易,循序渐进;读悟结合,拓展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初识屈原
  1.老师深情朗诵歌曲《屈原》的歌词: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著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2.学生猜一猜歌词中的人物是谁?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依据。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对屈原人物的了解,初识人物。)
  二、整体把握,了解剧本
  (一)学生浏览课文,与《屈原》歌词比较,探究其不同,了解剧本特点
  (二)老师根据学生的探究发现,适时补充关于戏剧的介绍
  明确: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字依据。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提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等都采用代言体,而舞台提示主要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从而归纳概括剧本的特点。教师在本环节不要急于将戏剧的特点告知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比较后,适时归纳。在介绍“舞台提示”时,可在教师范读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三、指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指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设疑提问
  师:同学们本文分为哪几部分呢
  明确: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文章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三)比较不同
  教师出示人教版语文教材八下第二单元中的《雷电颂》,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版本的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文中第一部分的作用。
  明确:两部分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把靳尚、郑詹尹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戏剧冲突
  师:原来《雷电颂》是作为散文诗入选八下的教材,而《屈原》是作为话剧入选的教材。所以第一部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戏剧的重要特点——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五)概括提炼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中的矛盾冲突
  明确:光明与黑暗、屈原与靳尚、郑詹尹、屈原与诸神所代表的统治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戏剧冲突的作用,为人物分析和理解主旨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探究主旨
  (一)师: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材料1: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二)默读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引导:1.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2.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三)概括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歌颂光明,痛斥黑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话剧《屈原》五幕剧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屈原的内心独白感受文章的主题。教师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助读资料让学生走进话剧《屈原》)
  二、指导朗读,品读语句
  (一)师:我们唯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屈原内心的情感。老师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互相点评,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二)师: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男女生分开来读。
  师总结:大家在朗读段落时,注意了语气的变化,在一段话中读出了高低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
  (三)任选屈原内心独白中一到两节,在小组内朗读,每一组推荐一位同学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创设多种朗读形式,有简到繁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适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气势和情感色彩的特点。)
  三、联系背景,拓展内涵。
  出示材料比较,概括作者写作目的。
  材料:在屈原的笔下,当时的时代是这个样子:“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译文“大家都竞争着在以酒食为征逐,贪财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满足。大家都宽恕着自己而猜忌别人,大家都在斗着心机而互相嫉妒”)而在郭沫若的时代。1942年,抗战正处于艰苦的阶段,国民党一面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在红灯绿酒中醉生梦死,一面又在疯狂地排斥异己,制造了同室操戈的皖南事变。
  明确:郭沫若希望通过《屈原》唤醒人们崇尚正义、渴望光明、敢于反抗黑暗、面对打击决不妥协的精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比屈原和郭沫若的生活时代,从而深刻地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