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枣儿》是独幕剧。这类戏剧人物少,关系清楚,剧情简单,冲突较少,《枣儿》尤为如此。本文只出场了两个人物“老人”、“男孩”。剧情主要围绕老人、男孩与枣儿展开。其中枣儿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枣子,也指老人的儿子。作为枣子,它寄托着老人对过去的怀念,寄寓着老人对儿子和男孩的爱、男孩对父亲的思念,更象征着故乡、精神家园、传统生活……这些都需要学生逐层体会。此外,“枣儿”有姓名,而两个主要人物却无名无姓,童谣在首尾出现,但情境却稍有不同,都颇为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首先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今学生群体中不乏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或他们身边的同学多在经历着的。可见本文主题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难理解。但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当代学生所没有经历的,这在教学中需要注意。
再分析学生的语文经验。总体而言,本单元是戏剧单元,学生经过《屈原》《天下第一楼》的学习,已对戏剧的文本特点有了充分认识,也掌握了学习戏剧的方法。加之本文作为独幕戏,人物关系清楚,戏剧冲突较少,易于梳理,学习难度不大。故而可放胆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自学,但宜有针对性地布置自学任务,提高自学的效果。在文本特色方面,本文首尾都出现了童谣,这种写法与童谣的内容都值得学生学习和品味。另外,“枣儿”作为本文的线索,同时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这些都是教学重点,教师应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小步轻迈,寻入题旨深处。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体会姓名、童谣在剧本中的作用。
3.领悟“枣儿”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1.把握戏剧冲突。
2.体会人物姓名、童谣在剧本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层层深入地领悟“枣儿”的内涵。
【教学创意】
在戏剧中学戏剧,实现文本欣赏与戏剧表演的统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自行阅读剧本,理解内容。
2.查阅资料,了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3.揣摩人物语气,合作排演“时辰还早呢……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片段。
二、导入
201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有2.8亿人。现代化社会,在农村已经满足不了就业与生活需求,进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随着青壮年离开乡土,进城务工,也出现了不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咱们有些同学可能感触很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枣儿》便与此紧密相关。
剧本内容咱们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来理一理,看看围绕着“枣儿”都发生了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课前准备与导入环节的设计,都是为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张本。教师课前可参与学生的排练,针对人物台词进行指导。导入部分谈论的社会话题,也可让学生自行分享。)
三、老人与枣儿
(一)老人与枣子
1.首先是老人与枣子枣树的故事。谁来分享?
明确:枣树是老人无意种出来的;枣子掉在鬼子头上,将其吓退;闹灾荒时,枣子救活了老人与儿子。
2.从中感受到老人对枣子怎样的情感?重点品味“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一把枣儿凝视。”
(二)老人与儿子
1.枣儿也是老人的儿子,老人与儿子有着怎样的故事?
明确:枣儿骑在老人脖子上撒尿;枣儿在枣树下撒尿。
2.从中感受到老人对枣儿有着怎样的情感?重点品味“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明确:对儿子的疼爱。
3.给儿子取名为“枣儿”,有何用意?结合字形理解。
明确:“枣”中有“木”,木有扎根的特点,寓意希望儿子不忘本,能落叶归根。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梳理老人与枣儿相关情节,体会老人对枣子、儿子的情感。情节的梳理对学生概括能力要求不高,教师可将重点放在“老人闪着泪花……”“脏啥……”等语句的品读上,指导学生先品味语言,再带入体验朗读。)
四、老人与男孩与枣儿
1.当男孩与老人相遇,又和枣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老人给男孩儿吃枣;男孩儿给父亲留枣儿;老人与男孩共喊童谣。
2.品读童谣,比较其在首尾两次出现的情景,分析其作用。
明确:童谣表达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爹娘,而爹娘亦是深爱着孩子。此童谣在开头仅作为幕后背景音乐,且只有老人一人如雕塑般坐着。结尾童谣由幕后转为台前,由背景音乐转为男孩、老人一起呼喊,更有无数个童声回应。男孩也同老人一般如雕塑坐着。首尾进行着多层次的呼应,表现出这种“呼喊”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个别现象。
3.如何男孩与老人没有名字?
明确:说明男孩与老人不是个体,像这样的“男孩”与“老人”还有很多。更加说明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4.枣儿寄寓着老人对男孩怎样的感情?又寄寓着男孩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明确:枣儿寄寓着老人对男孩的关爱,也寄寓着男孩儿对父亲的思念。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针对童谣与姓名的作用。教师务必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小步轻迈。可以先提醒学生比较首尾两次童谣出现的情境有何不同,抓住细微的区别进行分析。再基于此去感受老人与男孩没有名字,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类人。)
五、枣儿与巧克力
文中除了枣儿还出现了巧克力。观看“时辰还早呢……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片段的表演,揣摩人物台词,思考:
1.枣儿与巧克力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确:枣儿是乡土的,巧克力是外来的;枣儿是传统事物,巧克力是现代事物。农村枣儿多,城里才有巧克力。
2.重点品读“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和“爹不会回来了。”的原因。
明确:巧克力比枣儿新鲜现代,更有吸引力,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想要枣儿了。爹不回来因为在城里有了新家,更现代化,有了新家就不想要故乡了。
3.说说枣儿与巧克力分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枣儿象征乡土、传统生活;枣儿象征城市、现代化生活。
4.这时再看男孩儿为父亲留的枣儿,放在哪儿?(重点品读“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体会男孩为父亲珍藏一颗枣儿,除了表现出思念,还意味着什么?
明确:如此珍视这颗象征着乡土、传统生活的枣儿,并把他留给父亲,也是希望唤醒父亲对乡土的感情。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枣儿的内涵。设计的思路是“比较枣儿与巧克力的不同——体会巧克力的影响——领悟枣儿与巧克力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按此思路进行有梯度的教学。让学生在观戏的过程中,结合表演情境深入体会,逐步引导他们感受到枣儿便是乡土的象征,是传统生活的象征。)
六、启示与升华
枣儿寄托着老人对过往的怀念,寄寓着爷对孙、子对父的感情,更象征着乡土和传统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生活也在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出现了越来越多青壮年离乡进城务工、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考虑到这些老人和孩子的处境,大家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们确实应该关爱老人和孩子,多陪伴他们。但是也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青壮年都不出去,乡土传统的生活不走向现代化,社会又会怎样?
总结:我们要认识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迈向现代社会的新生活。但也要多加关心老人和孩子,有空的时间多去陪陪他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该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有所启发,并全面认识枣儿内涵。教师设置思辨话题,应提醒学生关联导入,结合实际。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不要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理解。)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枣儿的多层内涵”。这是在解读“编者文本”、“作者文本”、“学者文本”后,得以确立的。
单元任务与本课“思考探究”是“编者文本”的集中体现。从中可梳理出“体会童谣作用”,“分析人物内心”,“体会枣儿作用”,“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等要求。综合以上,本课将“领悟枣儿的多层内涵”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在解读“作者文本”时,将目光聚焦于枣儿,便如抽丝剥茧般,可探寻到剧本题旨——枣儿寄托着老人对过去的怀念,寄寓着老人对儿子和男孩的爱、男孩对父亲的思念,更象征着故乡、精神家园、传统生活,作者便是想借枣儿来善意地批判现代化生活伴随的感情淡漠现象。这是一定要让学生领会到的。
预测性解读“学者文本”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确定以上教学内容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被学生需要的,对于具体的教学实施也有指导价值。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遵循在“戏剧中学戏剧”的思路,指导学生排练,让学生合作排演,为放飞学者文本提供了空间。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突显了文本的价值,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但未能更大限度地体现出戏剧以及戏剧教学的特色,这还需要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