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经过。课文以描写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必须取信于民,并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非凡的政治卓见和军事才能以及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先秦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在历史课上学生对此已有所接触。文章故事性强,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对于文章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认知。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因此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内涵,建立更加完善的文言知识系统。
教学目标:
1.掌握优秀文言篇章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体会作品精于剪裁的布局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习和理解人物对话内容,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人物形象。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内容,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精于剪裁的布局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创意:
对比质疑,发现个性;紧扣文本,欣赏分析;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认识《左传》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战争中以小敌大、克敌制胜的关键又是什么?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师板书课题、出处。结合注释引出《左传》常识。
屏显: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它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它善于剪裁,叙事清晰,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请学生朗读并强调重点信息,引导标记或批注在课本的相应位置。
二、梳理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明确字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zhé)乱夫(fú)战,勇气也望其旗靡(mǐ)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ppt展示重点字音和停顿)
3.通读全文,疏通重难点句意。
(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古义为浅陋,此处指目光短浅,今义为鄙视、轻视。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弗:不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祭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纯色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再:第二次
(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翻译:(再说齐是)大国,很难摸清他们的情况,怕有埋伏。
焉:于此;在那里。
三、对比分析,探究人物
活动一:精读探文本,对比析人物。
任务1:情景演读读曹刿
师:你最想演绎哪组对话?这些对话表现了曹刿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分角色演读对话,场景再现,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可参考以下交流形式:
读:有模有样地演读。
品:品析具体语句,点评人物。
全班交流(读,品,评……)
明确:战前对话——深谋远虑、勇敢直谏、以天下为己任等。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思考:曹刿为什么认为可以一战?
明确: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以人民利益为重,人民群众才会拥护你,由此可见,曹刿找到了战争胜利的关键——取信于民。民本思想的可贵在历史上后代也有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曹刿已有认识,更难能可贵。
2.思考:从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勇敢直谏、自信、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秉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追问:从何处看出他是“匹夫”/平民?(明确:“其乡人曰”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普通百姓,并无官职。)
由此联想、补充和对比:曹刿在齐鲁开战前,一直隐居在山林之中,联想诸葛亮是“三请出山”,对比体现了曹刿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3.师生分角色演读第一段,感受人物形象。
战中对话——把握战机、战术灵活、坚定果断等。
曹刿随鲁庄公亲临战场后,论述也极为精简,却隐含着他丰富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联系文意,在“未可”“可矣”后补出曹刿论战的潜台词。(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寻找原句),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小组讨论,生展示补白成果,一生读,一生补充。
预设:未可:盲目进军乃兵家大忌,用兵应求“天时,而此时齐军士气大盛,于吾军不利。且允他嚣张,此乃“以逸待劳”之计。/时机未到,不可盲目。
可矣:三鼓过后,齐军士气大减,多懈怠,而吾军蓄势待发,此时不战,更待何时?/兵不厌诈,恐有伏焉。/时机已到,火速出击。
未可:齐者,大国也。恐有诈,若使欲擒故纵之计,岂不危哉!/兵不厌诈,恐有伏焉。
可矣:善,辙乱旗靡,如此,齐军已如丧家之犬,乃乌合之众耳,待吾前去,必能大获全胜!/乘胜追击,以绝后患。
师评:这一段中曹刿的语言描写一共只用了八个字,但同学们通过神思纷飞的想象,将一个在战场上果断、冷静、坚定、运筹帷幄的曹刿形象展现了出来。
战后对话——小心谨慎、有勇有谋等。
战后对话中,你读出来怎样的曹刿?
明确:《古文观止》评注:“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兵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师评:很好,同学们从这三组对话中发现了曹刿身上的很多亮点,那么用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概括我们发现的这些特点呢?
明确:远谋。
小结:曹刿身为一介平民,深谋远虑,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失为胸怀韬略的谋士能臣。凭借自身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的指挥才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也在历史上写下了神奇的一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份胆气和智慧让我们肃然起敬。
任务2:细节论辩识庄公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曹刿,接下来让我们了解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鲁庄公,请再次阅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鲁庄公的特点?(明确:鄙)你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平庸而没有远见;急躁;驱车追赶,求胜心切。
思考:同学们对鲁庄公有其他的看法吗?/为什么有的评论家说鲁庄公并不鄙?
明确:他为了国家而应战,也很爱国;善于用人;虚心纳谏等。
师评:鄙的鲁庄公也有不鄙的一面,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完美,辩证地看问题。)
明确:学习语文要咬文嚼字之外,还要多面解读人物形象,多角度思考问题;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是复杂的、会变化的,要从不同侧面观察人的特点。
追问:战争离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遥远,但生活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矛盾与冲突,从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点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1.接受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建议;2.沉着冷静、深谋远虑;3.做人要像鲁庄公一样虚心学习,做事像曹刿一样考虑周全。
四、总结体悟,探寻经典
说几条《古文观止》收录本文的理由,探寻伟大经典的“本然”。
(1)这篇文章被辑录入《古文观止》。观止就是观到此为止的意思,收录作品代表了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如果你是《古文观止》(文言文最高水平)的编者,请你说出几条收录本文的理由,或谈谈你的收获。
总结: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自然生成各种回答。
(2)小结:对,是曲折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我们,是简约精妙的对话艺术震撼着我们,是主次分明的详略写法启发着我们,是独立高贵的义士精神和爱国情怀征服了我们,这正是这些文言文的魅力,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课外延伸,推荐阅读
这篇课文选自《左传》,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其意蕴源远流长,散发着无限魅力,许多常用的成语如“狼子野心”“一问三不知”“退避三舍”都出自《左传》记述的故事中,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读读《左传》的其他名篇,走进经典,品味书香!
推荐阅读:
《左传》名篇
《郑伯克段于鄢(yān)》
《烛之武退秦师》
《晋楚城濮之战》
最后,让我们在诵读中再次感受文章的魅力,要求能够熟读成诵。
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