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出师表》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6:5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师表》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出师表》写的是公元27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为了稳定后方能专心应战,临行前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后主刘禅上表劝诫。希望刘禅继承并发扬先帝“遗德”,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同时积极推荐值得信赖的文臣武将,表达了自己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表明自己出师北伐、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情分析:
  《出师表》是九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能够自主阅读不少文言文了,加之课下给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因此读通本文不难。对于诸葛亮的认识,学生已经学过了文言短文《诫子书》和小说《三顾茅庐》,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诸葛亮的为人、智慧和品性。本文的学习,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忠臣形象及崇高精神的理解。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给出探究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学习目标:
  1.读明作者思路——所言之事。
  2.读清作者情感——所陈之情。
  3.读懂作者目的——所说之理。
  4.读透作者苦心——所表之心。
  教学重点:
  读明作者思路——所言之事;读清作者情感——所陈之情
  教学难点:
  读懂作者目的——所说之理;读透作者苦心——所表之心
  教学创意: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以互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读写互动,听说融合。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深刻领会诸葛亮等古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疏通字音和节奏,读通、读顺课文内容,积累重点字词含义。
  2.通过表格梳理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掌握“表”的特点。
  一、老师范背,整体感知
  老师背诵全文,学生对照课文看老师是否背正确。
  (设计意图:老师用充满真情的背诵以最快的速度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正音断句
  学习活动1:玩一个“异口同声”的小游戏。
  具体要求:
  ①小组先自由练习1分钟。
  ②随机点小组起来读一个句子,要求读音一致、断句一致。
  练习句子: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齐读无标点和无注音的句子检查自读情况,并借此疏通重要句子的字音和断句。达到读通、读顺全文的学习目标。)
  三、填表学“表”,言事陈情
  1.齐读标题,理解标题含义。
  (明确:这是诸葛亮在出征之前给君王的一封奏表。)
  2.引导学生了解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一步: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想想这封奏表一开始会写些什么呢?
  (生齐读第一段)
  第二步:大家觉得诸葛亮一开始是怎样的心理呢?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因为先帝去世后蜀国的境况堪忧,这里很忧虑,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忠心的臣子受先帝恩德欲回报陛下,这里是很有信心,最后希望您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不要随意地看轻自己。)
  第三步:自由朗读第一段,说说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以第一段为例初步感受“表”具有言事陈情的特点,也为后面小组合作完成“声临其境”的活动熟悉步骤,做好铺垫。)
  3.学习活动2:分组朗读第2—8自然段,合作完成“声临其境”的任务。具体要求:
  ①梳理文章内容,填写如下表格。
  ②体会情感,分工完成“声临其境”的朗读(形式可多样)。
  ③小组推荐一位同学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读出这种情感的理由。

  (预设完成的表格内容:对于情感心理的概括不用苛求学生太过细腻准确,只要学生能结合内容大意分析即可,教师在其中穿插对重点字词的积累。)

  (设计意图: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要说出段落的情感就必须先弄懂文段内容,所以此项小组活动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弄懂大意,又可以让学生结合内容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通过该活动学生可以深刻感受“表”这种文体陈情言事的基本特点。)
  4.明确“表”的文体特点。
  思考: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概括,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符合“表”的文体特点吗?请结合书上“预习导读”上对于“表”的定义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既有言事也有陈情,所以是符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对照“表”的概念,结合之前的体验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归纳并且记住“表”的特点,至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可以突破。)
  四、分类整理,尝试背诵
  作业内容:
  ①分类整理重点字词“遗、诚、卑鄙、痛恨、陟罚臧否、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咨诹善道”等的含义。
  ②尝试背诵。
  背诵建议:梳理课文主要思路,结合关键词提示法整理出一份“速背指南”。如下内容仅供参考:
  不利(今……)——感叹(此诚……)——有利(然……)——原因(盖……)——建议(诚宜……,不宜……)
  治理观点(宫府一体……)——具体做法(若有……)——达到效果(以昭……)——反面强调(不宜……)
  推荐官员(侍中侍郎……)——先帝肯定(是以……)——责任范围(愚以为……)——达到效果(必……)
  推荐官员(将军向宠……)——先帝肯定(先帝……)——责任范围(愚以为……)——达到效果(必……)
  先后对比(亲贤臣……)——先帝态度(先帝在时……)——亲贤好处(侍中尚书……)
  自述身份(臣本布衣……)——淡泊名利(苟全……)——先帝礼遇(先帝……)——报恩初衷(由是……)——临危受命(后值……)
  临崩托孤(先帝……)——自身压力(受命……)——具体行动(故……)——出师准备(今……)——计划目标(当……)——情感剖析(此……)——补充交代(至于……)
  明确己责(愿……)——由己推人(若无……)——嘱咐自谋(陛下……)——表达感激(臣……)
  五、课堂预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无数文人都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我们今天通览全文,发现诸葛亮就是怀着复杂的心理和诚挚的情感给刘禅提了一些建议,它既无优美精致的语言,也无曲折起伏的情节,但为什么能够受到这么多的赞誉呢?同学们可以先查阅资料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三条建议的具体内容,理解对比说理的作用。
  2.通过角色体验、表演朗读等活动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3.通过理解性默写抓住重点句子,完成背诵任务。
  一、分组析读,对比说理
  师:细读第1—5自然段,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建议的。
  ①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说了很多话,但归纳起来只有三条建议,请你用三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明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②将三条建议的相关句子从对比的角度分类整理出来,并请男、女生根据提示齐读句子。
  ③对比说理的方法可分为不同事例的对比、同一事例不同方面的对比和道理分析对比,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对应哪一种对比说理的方法?
  预设:

  (设计意图:了解对比说理方法的分类,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对比说理方法的运用。)
  二、角色体验,多维解读
  学生活动3: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分别站在不同身份人物的立场上来谈感想。
  提供五个背景资料作为参考:
  【资料一】刘备于白帝城托孤,死前问诸葛亮:“太子刘禅才能如何?”这个时候,诸葛亮也深知刘备的担忧,所以就说了八个字:“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思是说太子的度量很大,日后肯定会超越你我的期望,刘备听到诸葛亮的评价之后,叹道:“若能如此,吾复何忧。”要求刘禅:“汝事丞相,事之如父。”故刘禅称亮为“相父”。刘备还在遗诏中要求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资料二】《魏略》记载,刘禅曾用八个字安排过诸葛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说朝政军务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而祭祀典礼等礼仪性事务则仍由刘禅出面完成。
  【资料三】《董允传》里,还提及了这么一件事,“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硃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这是说诸葛亮担心刘禅太年轻,分不清好坏,因为董允为人公正无私,就把宫廷的工作交给他了。
  【资料四】刘禅渐渐长大,宠信宦官黄皓。黄皓阿谀献媚,处心往上爬。董允多次责备黄皓,匡谏刘禅,董允在世时黄皓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死后,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开始参与朝政,之后陈祗更是总揽朝政、操弄威权,并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
  【资料五】
  ?
  五组人物:
  A组:先帝刘备
  B组:皇帝刘禅
  C组:宦官黄皓
  D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E组:将军向宠、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
  任务:本篇文章虽只有六百余字,却仿佛描绘了蜀国内宫外朝的复杂群像,下面请每个小组依据背景资料、图示和文章内容任选一组人物进行“角色体验”,并模拟角色谈谈“你”看到《出师表》的感想。交流之后每组派出代表来展示。
  (预设:小组选角色交流,灵活性强,老师可把握住先帝欣慰、刘禅感动、黄皓惊慌、董允等下决心要多劝谏后主、向宠等发奋练兵守卫后方等进行点拨即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追问:现在我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假设你是诸葛亮,你在下笔写这篇“表”前,你想到了哪些难处?追述了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预设1:国际看,蜀国国力最弱,危急存亡之秋,急需出师北伐;国内看,刘禅易资质平庸,偏听偏信,宠幸弄权宦官;身份上于公,他只是臣子却是实际的国家掌权者,不能私自越权;于私,深受先帝大恩,并被刘禅唤作相父,又有教导之责。)
  (预设2:主要讲了自己的出生和21年来与先帝一起打拼的经历,希望刘禅效仿先帝知人善任。同时表明自己忠心不改,决心不改。)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蜀国内的复杂局势以及诸葛亮写这篇文章时的难处,也为后面的表忠心和表决心作铺垫。)
  三、展开联想,理解苦心
  学生活动4:文章十三次提到先帝,先找出来,然后站在先帝的角度,用“刘禅啊,你……”的句式表演读相关语句,由此了解诸葛亮多次提及先帝想表达的“弦外之声”。
  (学生先自由练习,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委婉进谏,借力打力;不言错误,只提建议;叙事寄情,抒情寓理)
  (设计意图:通过假设情境的方式先对比自己与诸葛亮的说话方式,明确委婉提建议的说话艺术,然后抓住13次提到的“先帝”,体会“借力打力”,作者借回忆“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两件事抒发情感,表明忠心。)
  四、拓展阅读,领悟精神
  你知道刘禅按照诸葛亮的劝诫做了吗?刘禅最后怎样了?请看下面两则资料。
  【资料六】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正是出自这篇表。
  【资料七】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的。
  追问:大家读了这两则材料有何感想呢?
  (预设:为诸葛亮不值,埋怨刘禅没有听诸葛亮的谏言等。)
  师感叹:同学们,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英雄的悲壮之处。刘禅最终辜负了诸葛亮,没有能够兴复汉室,但是诸葛亮却始终铭记自己的责任与初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篇感人肺腑的《出师表》给我们描摹出了历史深处诸葛亮那张可亲可敬的面孔,让后人永世敬仰,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五、抓住重点,理解背诵
  1.齐读全文,读懂本“表”所陈之情,所表之心。
  2.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背诵提示:
  ①写诸葛亮分析当前虽然情势危急,但是也有优势的句子。
  答案:“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写与《诸葛亮传》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意思一致的句子。 ? ? ? ? ? ? ? ? ? ? ? ? ? ? ? ? ??
  答案:“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诸葛亮认为多询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宫中之事能达到什么效果? ??
  答案:“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诸葛亮为什么推荐将军向宠?
  答案:“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⑤写诸葛亮分析先汉兴盛,后汉衰败的原因的句子。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⑥写诸葛亮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句子。
  答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⑦写诸葛亮回忆先帝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句子。
  答案:“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⑧写诸葛亮表达自己接受先帝遗命后的感受的句子。
  答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⑨诸葛亮认为此次出师的计划和目标是什么?
  答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⑩文章的最后诸葛亮对陛下提出的希望和嘱咐是什么?
  答案:“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设计意图:以理解性背诵的方式契合中考的理解性默写的方式,同时还能通过这种方式再次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升华情感
  作业内容:
  ①重温已学的《诫子书》和《三顾茅庐》,对比一下三篇文章中的诸葛亮形象,谈谈感觉上有何不同?
  ②梳理课外搜集的资料(包括影像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明确:《诫子书》中诸葛亮对诸葛瞻的这封家书,既有严父的殷殷教诲,更有慈父的深切期望。《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对刘备虽然言辞谦逊,但对天下大事信手拈来,显露才华,自信潇洒。《出师表》中诸葛亮面对的是幼主刘禅,感觉言辞很恳切、很谨慎、也比较唠叨。)
  (设计意图:通过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到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代表,并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
  陆游有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本篇“表”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是历来传诵的经典,值得揣摩品析的点很多,加之篇幅较长,因此本篇文章用了两个课时。由老师的背开始,到学生的背终结,构建了一个首尾呼应的课堂结构。三个课时之间也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有序推进。有了第一课时的充分自主阅读,基本疏通大意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语文实践活动,如玩“异口同声”的小游戏,填写表格,完成“声临其境”的朗读,三篇文章的对比阅读,用对比说理的方法续写结尾,角色体验、图解群像,情景表演等,让学生在充分动口、动脑、动笔的综合实践中既学了内容,又学了方法,更领悟了精神,受到了感染。并通过拓展的资料介绍了事件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加深对诸葛亮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精神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整个学习内容是充实丰盈的,学生参与互动的面也较大。
  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内容有点多,越往后越觉得拉着走有些吃力,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太细了,学生后期的自主学习空间慢慢地被老师的讲解挤占。怎样做减法,怎样把课上的简洁高效,是后期改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