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与幕后》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构成的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学生动态活动过程,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两项活动整合在一起,以“台前和幕后”为主题。
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共三个任务,为“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和“演出与评议”。任务一部分共选入三篇课文,均为戏剧,其中《屈原》为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其特点在于以屈原的独白构成课文的主体,独白中流露出屈原蔑视奸佞、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战斗到底的忠贞之志。《天下第一楼》是一部三幕话剧,其特点在于剧中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选文部分突出展现了福聚德的内忧外患,暗含着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第三篇《枣儿》为独幕话剧小品,它关注社会现实,将目光投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通过戏剧唤醒人们心中的温暖亲情。任务二,直接将学生引入实践之中,着眼于学生台下的精心排练,并给予了排练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指导。任务三是展示与评价环节,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并以评价手段来衡量演出的质量以及演员的表现等。
三个任务的设置既层层递进,也环环相扣。通过任务一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对剧本的理解来初步对剧中人物进行诠释。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对人物的理解和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可以在一场戏剧演出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反复的排练进一步熟悉戏剧形式,加深对剧情的理解,通过参与或观看演绎,多层次多途径地揣摩剧中角色,理解剧本主题。最后的任务三,则是对剧情的直观展示,对人物的生动呈现,并通过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亮点和不足,反向引导学生再次体味剧本,思索剧情。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每个学生都纳入活动探究之中,无论是一个参演者或是一个评价者,都能在其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本堂课是将任务二与任务三整合到一起进行的总体的活动设计。课堂呈现虽只有45分钟,但在课外学生进行的准备过程却要长达十数天,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台前还是幕后,所有围绕这堂课所进行的活动,都囊括在教学内容的范畴中。教材指导清晰可行,对每一个任务及其中的环节都给予了细致的安排,能有效指导学生实践,在教材的引导下开展活动,便可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一的阅读与思考,这给排练和演出奠定了基础。对于任务二准备与排练,学生虽有参与的热情,但组织剧组,承担导演、剧务等工作尚缺乏精验,需要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来牵头展开,细致分工,老师也应在其中承担顾问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且对于并未进行过专业的表演训练的同学们来说,要演好剧情,演活剧本并非易事,还需要多尝试,多训练。不过,单元活动任务二、任务三设置的目的重在体验,在排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戏剧体裁,更加贴近角色,理解剧情主旨,学会统筹安排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
1.选择或自创剧本,排练并演出戏剧,并展开评价。
2.体验和感受一幕戏剧排演的全部过程。
3.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选择或自创剧本,排练并演出戏剧,并展开评价。
2.体验和感受一幕戏剧排演的全部过程。
【教学难点】
3.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教学创意】
连接戏剧理解与戏剧表演,串联课内展示和课外准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为A组:课本剧组和B组:原创剧组,选出活动主持人及各组组长、编剧人员。另选出四名未参演同学作为计分员。
2.A组编剧人员对选定的课内剧本进行整合梳理,B组编剧人员完成原创剧本,主持人准备活动串词。
3.组内选定导演、演员、剧务,并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
4.精心组织排练,各岗位人员每天撰写排练日记。
5.确立“最具魅力戏剧奖”“最佳风采演员奖”“最美幕后工作奖”三个奖项。结合任务三“评选要点”,参考各类戏剧作品评价标准,每人提交各奖项评分细则。归纳整理,最终每个奖项梳理整合最有价值的十条标准,每条10分,共计100分,形成“戏剧演出评价表”。
以上各环节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把关。
二、导入
大幕即将拉开 ,大戏即将上台。同学们,我们期待已久的戏剧展演即将开场。在学习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后,相信大家都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通过亲身实践有了更真切的体验。接下来,让我们投身课堂,进入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之旅吧。
首先有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登场。
三、台前——戏剧节目展示
主持女: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主持男: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今天,在课堂之上,在方寸之间,我们将会看到同学们用戏剧连接古今,传情达意。
主持女:他是我们脚下的这一方热土孕育的赤子,他是楚地的灵山秀水长养的诗人。他是我们亲切的同乡,是我们莫大的骄傲。他鞭笞黑暗,呼唤光明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房。下面请欣赏A剧组课本剧表演——《屈原》。
课本剧《屈原》演出。
主持男:感谢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演出,你们的表演让书页上的屈原活了过来,他蓬头垢面,却有最光辉伟岸的形象;他声嘶力竭,却发出最振聋发聩的雄音。他是抗战阴霾下进击的鼓点,燃烧的火炬。
主持女:屈原在哪里,他不在历史的烟尘里,不在逝去的洪波里,他在书页的文字上永存,他在端午的习俗里永生,他在我们的诵读中永传。他永永远远活在我们心里。请欣赏B剧组原创剧表演——《寻找屈原》
原创剧《寻找屈原》演出。
主持男:屈子早已故去,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形象被每一代人民追忆,他的精神被每一个时代需要,哪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寻找屈原 。
四、幕后——排练经历分享
主持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台上的展示是短暂的,台下的训练却是漫长的。演出的时间是有限的,留下的思索却是无穷的。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两个剧组代表的心声。请大家按既定的顺序依次上台发言。
A组导演发言
B组编剧发言。
A组主角“屈原”发言。
B组配角“奶奶”发言。
A组服装道具剧务发言。
B组音频视频剧务发言。
五、评价与总结
主持男:听完了各剧组代表的心声,我们才真正观赏了一出完整的戏剧。相信刚才台前的表演,幕后的感言,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完成手中这张由我们共同制定的戏剧演出评价表,现场评出你心中的“最具魅力戏剧奖”和“最佳风采演员奖”,并谈谈你的感受。
主持女:台前的故事很短,幕后的故事却很长。各位幕后的工作人员将每一天工作中的困难与坚持、喜悦与低落、付出与收获都写进了日记,这些日记见证了一幕戏剧的诞生是多么不易,他们的日记已经全部展示在教室的活动空间中了,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每一位幕后工作者的排练日记,把你手中宝贵的点赞贴纸贴在你最认可的日记上,最终我们根据得票数评出五个“最美幕后工作奖”。
主持男:下周一,将由老师为正式我们颁发“最具魅力戏剧奖”、“最佳风采演员奖”、“最美幕后工作奖”三大奖项。下面,有请老师小结。
六、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开展活动?探究的全部过程,在以下任务中自选一个完成。
作业一:在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或自拟话题,完成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
我为什么对“他”印象深刻
舞台说明不止是“说明”
戏剧冲突面面观
台词应该怎样说
肢体语言很重要
配角也要演到位
“好戏”是配合出来的
作业二:自己原创或改编或续写一个戏剧剧本。
结束语:台前的精彩,幕后的感人,真是说不完也道不尽。戏剧演绎我们的人生,戏剧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未来,希望同学们无论站在台前,还是隐身幕后,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出最精彩的华章!
【教学反思】
设计这堂课,要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这节课,是将任务二与任务三整合到一起进行的总体的活动设计。教学设计主题为:台前与幕后,它不仅是一节45分钟课程的主题,也是整个活动设计的主题。这节课的呈现事实上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课堂呈现之前,有学生对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的完成,以及学生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呈现之后,还有学生的评价活动、颁奖仪式和课后作业。整个动态的学生活动中,这节课是一个中间环节,也只是一次阶段成果的展示。所以台前与幕后,不仅是台上的演员与幕后的人员,其实还有课堂之上与课堂之下。
还要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但老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学生剧本的选择与创作需要老师的指导;关键职务如:导演、编剧、演员的选择也需要老师适当的把关;课堂的环节直接决定了主持人的串词,包括串词的用语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完善。整个排练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各种困难甚至矛盾,必要的时候都需要老师出面协调解决。整个课堂展示,老师也只是在一头一尾出场,中间全程退居幕后,这种教师的“隐身”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由学生来推进各个环节的展开。所以学生虽是活动的主角,但整个活动过程都离不开老师这个幕后的推手。
对课本的运用与自主创新也是设计这堂课的关键。课本对三个活动都有明确的指导,这些指导也已经比较细致并且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具体的开展中,还要结合学情特点有所创造。例如对演出剧目的新增,除了课本中《屈原》之外,还引导学生自创剧本《寻找屈原》。这种选择和创作,一方面,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同乡,与之颇有渊源;另一方面,通过原创剧本能加深学生对戏剧体裁的了解,也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屈原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是一处创新,在评议环节,评议标准的制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能更大程度地参与活动,也更有发言权。设置评议的奖项:“最具魅力戏剧奖”、“最佳风采演员奖”、“最美幕后工作奖”,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包括最后作业的设计,除了可以选择课本上提供的话题外,还可选择创作剧本,赋予他们的创作一定的自由,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这些基于课本的创新,能更进一步地让学生发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更自主自由地表达观点,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