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匆匆 教案(2课时,共8页)

文档属性

名称 8 匆匆 教案(2课时,共8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6: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本单元围绕“真情”这一主题选取了《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几篇课文,通过散文短片或平凡故事等形式,叙述平凡的童年生活小事,处处流露出真情实感,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文章言辞精简、文笔优美、语言流畅,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故事学习中获得人生启示。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意在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要加深对时间的敏感,对环境的适应,才能迎接各种挑战,进而成为坚强不屈、有所作为的人。
《那个星期天》选自作家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情,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同时从侧面表现出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苦。作者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将小男孩的内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通过描写主人公陈小允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取得了迅速进步,但由于即将告别语文课而难过的不舍情感,表达了他对母语和伟大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同时也教育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可贵,无法拥有时才懂得珍惜的道理。《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贯穿全文的感情脉络,叙述了在生活不大富裕的童年时期,母亲和毕大妈将阳光变成了居家的好帮手,使艰辛的琐碎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一件事。表达出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上一辈人智慧的佩服,对母亲真切的热爱之情。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如何把真情实感写得更具体,写得更真实。
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有畅快、感动、盼望、欣慰、激动、欣喜若狂和归心似箭等积极感受,也有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和沮丧等消极的感受。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感受,可以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体会其中的一些哲理,把真情实感自然地表达出来,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9个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掌握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和词语释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积累文中表达修辞上的好词好句。
3.体会每篇课文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后习题,赏析优美语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每篇课文流露的真情实感,从生活中的小事去体会人生道理,获得启发。学会表达,增强自信心,培养珍惜时间、感恩亲情、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19个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掌握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和词语释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积累文中表达修辞上的好词好句。
3.体会每篇课文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每篇课文流露的真情实感,从生活中的小事去体会人生道理,获得启发。学会表达,增强自信心,培养珍惜时间、感悟亲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措施
1.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因此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和难点上进行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启发。
3.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美、语言美,体会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
《匆匆》 2课时
《那个星期天》 2课时
习作例文 1课时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1课时
8 匆 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空虚、徘徊”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读写结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匆匆”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联系生活体验,学会珍惜时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空虚、徘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志士写过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你能说出一些来吗?
2.揭示课题: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的小学生涯已经到了第六年,时间如脚步匆匆在我们生命中来去。先圣孔子就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3.认识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藏”和翘舌音“蒸”。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挪”“蒸”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或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对比识字示例:
挪(挪动)—娜(婀娜多姿)—哪(哪里)—椰(椰果)
徊(徘徊)—蛔(蛔虫)—茴(茴香)—回(回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挪”左窄右宽,右部宜写紧凑。
“徘”左右等高,中部最小。
“徊”左窄右宽,右部竖画对称倾斜。
易错提示:
“藏”两边舒展,中部“臣”少一竖,勿忘最后两笔“丿”和“丶”。
“蒸”中间的“丞”字一定不能少了一横。
(3)多音字。
尽 
燕
藏
(4)重点词语释义。
确乎:的确。
头涔涔:形容汗水从头上不断向下流的样子。
泪潸潸:指哭泣的样子,流了很多泪水,表示很伤心。
挪移:挪动;移动。
伶伶俐俐:机灵;灵活的意思。
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蒸融:被初升的太阳热得融化,蒸发消融。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明确: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时间从我们身边伶伶俐俐地逝去,令人感慨万分。第三部分(5):首尾呼应,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一问题。
2.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1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先用排比,指出燕子可再来、杨柳可再青、花儿可再开的大自然万物随时间荣枯的现象,再将其与逝去的日子不再回进行对比,引出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走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设问。这个设问句用破折号把问答连接起来,破折号前面是问题,破折号后面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回答又有两种猜测的答案,即第一、二问是一种答案,第三问是一种答案,这样一问两答,引起注意,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流露出惋惜、后悔、茫然、痛苦和无奈之情。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大自然的荣枯是时光飞逝的自然表象,然而这又是一个循环的轮回过程。人的日子却有所不同,我们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老,我们逝去的时间究竟去了哪儿?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躲藏 挪移 徘徊 蒸融 赤裸裸
2.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这篇散文的结构,朱自清先生对待时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让我们这堂课继续跟着朱自清先生去体会匆匆流逝的日子里的万般复杂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2自然段中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明确:“头涔涔”“泪潸潸”是作者焦虑痛心的外在表现。面对无声无息流逝的时间,作者没有能力抓住,这种无奈的愁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
2.“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描写?请结合主题简单进行赏析。
明确:①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②对比:一滴水极小,大海则极大,这一对比,突出了过去的日子十分渺小,消逝得那么快,且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而“溜”“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写出了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且速度极快。
3.找出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句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明确: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简单对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明确:①排比:“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②拟人:“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时间的匆匆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非常形象。
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 ____________过去……
例: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2)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写起,“吃饭、洗手、睡觉、沉默”贴近实际,易于理解。“跨、飞、溜、闪”等词语写出了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即便是在叹息时,“新来的日子”又在“叹息里闪过了”。表达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想留住光阴而不得的失落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在告诫人们什么?
明确:(1)①“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运用比喻,作者对日子的流逝做了高度概括,将匆匆而去的时间比作“轻烟”“薄雾”,想象新奇独特。“轻烟”“薄雾”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我们的日子也悄然无息地消逝了。②“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连用三个问句,语势渐强地将文章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写出了作者的慨叹与无奈,也写出了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纠结内心。
(2)这是真诚的呼唤和呐喊,告诫人们要有所作为,不要在世上“白白走这一遭”。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照应了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看似在问,实际上作者心中已有了答案,意在警示人们时光如流水,一定要珍惜。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产生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的主题思想。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1.拓展阅读:简单赏析《明日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确:这首诗的意思简单直白,没什么隐喻的部分。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这首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说服力强。
2.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你读了课文,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3.积累一些惜时名言等。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