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共8页)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共8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6: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以自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人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以自学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词大意,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马诗》)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板书《马诗》)
《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本课学的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李贺,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那么李贺想借咏马来抒写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重温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走进这首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马诗》。
2.学生自读古诗,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络”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络”左窄右宽,“口”字略扁一些。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各—络(联络)—洛(洛阳)—骆(骆驼)
(4)多音字。

辨析:“燕”当表示“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姓”时,读yān,如“燕赵”;读yàn时,多表示“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如“燕雀处堂”。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把诗读两遍,做到字正腔圆。主要是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学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2.请根据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明确: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骏马啊骏马,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大漠上,一望无垠,宽广无边,月光洒下来,细沙就成了层层白雪。“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鲜血在这里挥洒。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这两句写景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给人一种清冷且悲凉的感觉。
2.学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诗中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些词看出来的?
明确: 这是一匹骁勇善战的良马。“金络脑”属于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表现马轻捷矫健的姿态。
(2)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没有。“何当”一词表明这是作者的盼望,他也不知道马何时才能受到重用。
(3)诗人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写自己。他希望骏马能早日驰骋沙场,也就是期望自己能早日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这首《马诗》就是以马自喻,抒发作者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马 诗
第二课时(《石灰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幼儿园到今天,已经学了许多古诗,你能随便吟出一首吗?古诗语言精练、韵律优美,广受大家喜爱。有的描写壮丽的山、秀美的水,有的反映人间的疾苦、王朝的兴衰,有的抒发了豪情壮志……今天,我们走进于谦,看看他借石灰写了怎样的情怀。一起大声读出这首诗的题目《石灰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锤”“凿”等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学习“锤”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凿”字时,可以展示图片;学习“焚”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锤”左窄右宽,右边的“垂”第一笔是撇不是横,最后一横较短。
“凿”上短下长,上边的“业”要写得扁平一些。
“焚”上下对正,互相靠拢,要写得均匀紧凑。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垂—锤(铁锤)—睡(睡觉)—陲(边陲)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明确: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示例:我感觉诗中内容虽然平凡但是很伟大。诗人把一颗石头被开采的很平凡的过程写了出来,并且高度赞扬了它。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题目中的“吟”怎么理解?
明确:“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
(2)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石灰畏惧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还有烈火焚烧等。丝毫不畏惧,从接下来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看出来的。
3.学习“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浑不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又怎样理解?
明确:“浑”是全的意思,“浑不怕”指一点也不怕,表明石灰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这里是说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这世界上,即使是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要留清白在人间。
(2)诗人仅仅是在说石灰吗?
明确:不是,诗歌表面是在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不同流合污、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和高洁的人生理想。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
这首诗通过赞颂石灰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于谦也要像__________一样,任凭千____万____、______焚烧,哪怕粉骨__________,都毫不畏惧地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这是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千锤万凿”这个词用了__________手法。
明确: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洁身自好 石灰 锤 凿 烈火 碎身 托物言志 夸张
2.总结。
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些诗。来,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吧!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第三课时(《竹石》)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 指的是哪三友?(松竹梅)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竹有关。它的题目是《竹石》。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多音字。

辨析:“任”,当表示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民族乐曲和姓氏时,读rén;当表示“相信”“担当”“给予职务”等意思时,读rèn,如“信任、任凭、任务”等。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3.读诗题,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明确: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明确: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5.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示例:竹子的一生好坚强啊。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咬”字什么意思?竹子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咬”本义是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2.作者在这里提到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
明确: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
3.从一个“任”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
明确: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竹子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4.这首古诗仅仅是在写竹子吗?
明确:不管竹石受到多大的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三首古诗在表达诗人的志向时,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诗人都是借助某种事物(马、石灰或竹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像这样的表达方式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