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2课时,共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2课时,共7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6: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出“被难、慈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习作者借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内容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朗读课文,预习字词,疏通文意。
2.结合课件、图片和文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3.引导学生根据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分层理解课文内容,解析人物形象,提炼人物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物形象,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习作者借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内容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惜牺牲自己,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去学习李大钊这位革命先烈的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稚、瞅、执 ”,后鼻音“刑、哼”。
3.教学生字。
(1)学习“避、僻、瞅、靴”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刑、魔”等字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避”是半包围结构,先写“辟”,再写部首“辶”。
“僻”左右平齐,左窄右宽。
“瞅”左窄右宽,各个部件要写得紧凑。
“靴”左右平齐,右边的“化”的最后一笔为竖弯钩。
“魔”是半包围结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
“刑”左边是个“开”,右边的“刂”竖要写直。
易错提示:
“哼”右边下面是“了”不是“子”,不要多写一横。
“执”注意笔画顺序,第五笔为横斜钩。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辟—避(躲避)—僻(偏僻)
秋—瞅(瞅一眼)—啾(啾啾)—愁(忧愁)
麻—魔(魔鬼)—磨(折磨)—靡(风靡)
(4)多音字。
夹
辨析:“夹”,当表示“双层的(衣被等)”时,读jiá,如“夹袄”;当表示“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处在两者之间”“夹杂,掺杂”等意思时,读jiā,如“夹攻、夹着书包、夹在中间、夹生饭”。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那么作者到底回忆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
明确:第一部分(2~7):被捕前从容工作。
第二部分(8~18):被捕时处变不惊。
第三部分(19~30):法庭上沉着镇定。
第四部分(31~33):遇难后全家悲痛。
四、课文研读,重难突破
学习第一部分。
1.研读以下句子: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①李大钊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自读第2~5自然段被捕前的片段,且重点注意以上的句子,寻找答案。
明确:李大钊在那段时间陪伴子女的时间变少,且回答孩子的问题变得含糊不清。因为李大钊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孩子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
②从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品味到什么?
明确:品味到他对亲人的慈爱与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①这一句李大钊的话有几个问号?他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有两个问号。他的意思是: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②如果这样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③为什么李大钊不能离开北京?
明确: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明白形势危急,虽然自己的处境万分危险,但仍然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④李大钊知道危险离他越来越近,却两次反问,强调不愿离开。你从这段语言描写又能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
明确: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2.第7自然段的两个“越来越”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个“越来越”说明局势随着时间、形势的发展一天比一天紧迫;第二个“越来越”,说明随着局势的变化,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繁忙。表现了父亲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重点字词,并且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李大钊同志的英雄形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幼稚 躲避  严峻 啪啪 瞪眼 僻静 瞅了瞅 皮靴 魔术 动刑 哼   绑住 啃完 袍子 执行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二部分。
(1)第8~18自然段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这个部分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明确:从敌人冲进来时“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满脸横肉”“冷笑”等处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的“不慌不忙”“惯有的严峻态度”,这突出地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时无所畏惧、沉着冷静的高大形象,也反映出他对敌人的极度蔑视。
(2)品读下面句子: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同学们,此时外面有人闯进来要抓父亲,为什么他还不慌不忙?
明确:说明父亲已经做好了被捕、甚至自杀的准备,所以当时的父亲才会不慌不忙。这句话突出了父亲的沉着冷静。
(3)由“不慌不忙”拓展“不×不×”式成语
拓展示例:
 不慌不忙 不骄不躁 不卑不亢
 不明不白 不离不弃 不理不睬
2.学习第三部分。
(1)“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请结合当时的情况,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想象一下“我”会想些什么。
明确:都十几天没见父亲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他又怎么样了呢?敌人会怎样折磨他呢?但愿我的父亲一切平安,真替他担心!
(2)第23自然段中,面对敌人的凶狠,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为什么能做到“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明确: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度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从“我”在法庭上的表现,可以看出“我”怎样的特点?
明确: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4)“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象一下,父亲会在心里说些什么。
明确:我的孩子,你懂事了,你长大了。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我可能很快就要牺牲了,你们不要为我感到过分悲痛,你们一定要把我的工作接着做下去。
3.学习第四部分。
(1)在第31~33自然段中,家人的悲痛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家人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大钊的遗志?
明确:舅姥爷“是哭着从街上回来的”;“我”看到噩耗,“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等表现出家人的悲痛。从母亲让“我”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和“我”“咬紧牙”等处,可以看出家人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大钊的遗志。
(2)文章最后两段和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个句子和课文第1自然段形成照应。这样写,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强调了父亲的被难日,突出了这一天让作者印象深刻,永远难以忘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总结:课文是怎样表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的?
明确: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如“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表现了李大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②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如“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③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如“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④通过外貌来表现。如“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5.学习阅读链接。
(1)作家作品
叶挺(1896—1946),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军事家。
(2)背景资料
《囚歌》作于1942年,是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禁在重庆的渣滓洞时期作的一篇白话述志诗,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诗。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非人的苦刑,仍坚贞不屈,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千古绝唱。
此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极端虚弱的本质,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发生的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时间先后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法庭上 李大钊面对敌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2)祭扫烈士墓。站在烈士墓前,你想到些什么?请以“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这句话开头,写一段话。
明确:示例: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黄继光为了保护队伍的前进,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飞射的枪弹;董存瑞为了炸毁碉堡,用自己的身体和手臂充当炸药的支架;李大钊在严峻关头不撤离北京,用自己的冷静让敌人无可奈何;江姐忍着十指锥心的疼痛,咬紧牙关,不吐露一个字……正是这些战士用鲜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2.总结。
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十六年前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