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准确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字词释义,梳理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生活,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寓意,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生活,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们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这篇文言文,看看它到底讲了什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理解记忆生字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援”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俱、弗”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援”左窄右宽,右部首画为平撇。
“俱”左窄右宽,“具”的横画间距均匀,底横略长。
“弗”的横折折笔略取斜势,竖折折钩要竖短折长。
易错提示:
“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写得时候要注意区分。
“俱”的右边是“具”,内部有三横,不要少写。
“矣”的下面是“矢”不是“天”,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辩”是左中右结构,中间是“讠”。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爰:援(援救)—媛(名媛)
具:俱(俱乐部)—惧(恐惧)
3.重点词语释义。
(1)字词释义。
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思:想。
援:引,拉。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文中读zhuó。
弗若:不如。
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文中读yú。
然:这样。
(2)文言虚词。
之
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和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其中一个人虽然在听,可是他心里总认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拿着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这则文言短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故事中的身份各自是什么?
明确:四个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是这则故事中的老师;两个学下棋的人;最后总结点评故事“曰:非然也”的人。点评者是这个故事——两个人在弈秋的教导下学习下棋却出现不同结果中的一个旁观者、叙述者,也是文意的升华者。
2.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
明确:“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两个人学习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明确: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②根据前文可知,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再次朗读全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明确: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畅所欲言,认识到不专心学习造成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同一位老师的教导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学 弈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学弈》,明白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那么,谁能背诵一下原文呢?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言短文《两小儿辩日》,看看它会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理解记忆生字词。
3.重点字词释义。
字词释义。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辩。
故:缘故。
以:认为。
去人近:离人近。去,离。
及日中:到了正午的时候。及,到了。
沧沧凉凉:寒冷。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文中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和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两小儿在争辩什么?
明确:太阳离人远还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
明确: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视觉来判断的——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感觉来判断的:一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3.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①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结果就会不一致。②没有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开放性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示例: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1)远小近大的原因: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作“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大;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 文章以两小儿说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以反问句形式收束全文,既表现了两个孩子的机智可爱,又引起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这就是“学无止境”的道理。
6.故事中两小儿和孔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同时也敢于挑战权威(笑话孔子)。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再次朗读全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明确:(1)从两小儿的角度: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②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2)从孔子的角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诚实谦虚。(3)从整个故事的角度: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识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更要不断学习,等等。
8.拓展阅读:阅读以下几个文言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明确: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道理:“叶公好龙”被用于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2)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明确: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这个人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坐在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道理:这个故事是说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强词夺理,结果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
(3)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明确: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这个故事说明做事情要知变通,不能循规蹈矩,对于别人的意见要依据实际采纳,不能盲从,也告诫人们有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反而无益于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它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例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两小儿辩日
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准确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字词释义,梳理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生活,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寓意,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生活,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们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这篇文言文,看看它到底讲了什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理解记忆生字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援”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俱、弗”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援”左窄右宽,右部首画为平撇。
“俱”左窄右宽,“具”的横画间距均匀,底横略长。
“弗”的横折折笔略取斜势,竖折折钩要竖短折长。
易错提示:
“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写得时候要注意区分。
“俱”的右边是“具”,内部有三横,不要少写。
“矣”的下面是“矢”不是“天”,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辩”是左中右结构,中间是“讠”。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爰:援(援救)—媛(名媛)
具:俱(俱乐部)—惧(恐惧)
3.重点词语释义。
(1)字词释义。
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思:想。
援:引,拉。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文中读zhuó。
弗若:不如。
为:因为。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文中读yú。
然:这样。
(2)文言虚词。
之
其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和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其中一个人虽然在听,可是他心里总认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拿着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这则文言短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故事中的身份各自是什么?
明确:四个人。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是这则故事中的老师;两个学下棋的人;最后总结点评故事“曰:非然也”的人。点评者是这个故事——两个人在弈秋的教导下学习下棋却出现不同结果中的一个旁观者、叙述者,也是文意的升华者。
2.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
明确:“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两个人学习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明确: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②根据前文可知,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再次朗读全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明确: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畅所欲言,认识到不专心学习造成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同一位老师的教导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学 弈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学弈》,明白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那么,谁能背诵一下原文呢?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言短文《两小儿辩日》,看看它会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理解记忆生字词。
3.重点字词释义。
字词释义。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辩。
故:缘故。
以:认为。
去人近:离人近。去,离。
及日中:到了正午的时候。及,到了。
沧沧凉凉:寒冷。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文中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和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明确: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两小儿在争辩什么?
明确:太阳离人远还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
明确: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视觉来判断的——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感觉来判断的:一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3.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①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结果就会不一致。②没有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开放性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示例: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1)远小近大的原因: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作“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大;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 文章以两小儿说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以反问句形式收束全文,既表现了两个孩子的机智可爱,又引起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无法解释所有的现象,这就是“学无止境”的道理。
6.故事中两小儿和孔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同时也敢于挑战权威(笑话孔子)。②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再次朗读全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明确:(1)从两小儿的角度: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②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2)从孔子的角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诚实谦虚。(3)从整个故事的角度: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识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更要不断学习,等等。
8.拓展阅读:阅读以下几个文言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明确: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由此看来,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道理:“叶公好龙”被用于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2)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明确: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这个人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坐在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道理:这个故事是说一些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强词夺理,结果更被人取笑和看不起。
(3)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明确: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这个故事说明做事情要知变通,不能循规蹈矩,对于别人的意见要依据实际采纳,不能盲从,也告诫人们有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反而无益于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它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例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两小儿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