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共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教案(2课时,共6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6: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7个生字。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片感受诗中所描述的景物,并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读古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结合图片感受诗中所描述的景物,并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2.熟读古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描述风俗的现代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看一看它们分别描述的都是哪些传统节日?古人在过节时又是什么感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章、鸦”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侯、脉、栖”时,可以使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盈”时,可以使用猜谜语的方式。
谜语示例:
乃又占了盐半边。(盈)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章”上部是“立”,写得比较扁平,底横舒展,中部是扁平的“日”,下部是“十”。
易错提示:
“侯”左右结构,单人旁,中间没有短竖,注意与“候”的区别。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永:脉(含情脉脉)—泳(游泳)—咏(咏鹅)
西:栖(栖身)—牺(牺牲)—洒(洒水)—晒(晾晒)
皿:盈(充盈)—盘(盘子)—盆(水盆)—孟(孟子)—盐(盐巴)—盗(盗窃)—监(监察)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古诗分别和什么节日相关?请简要概述每种节日的意义和主要活动。
明确:《寒食》和寒食节有关,为了纪念介子推,主要活动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迢迢牵牛星》与七夕节有关,别称乞巧节,是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主要进行祈福、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活动;《十五夜望月》与中秋节有关,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主要活动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2)分别说说本课古诗的体裁。
明确:《寒食》是一首刻画寒食节夜晚走马传烛图的七言绝句;《迢迢牵牛星》是诗人借牛郎织女抒发相思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3)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每首古诗的含义。
明确:《寒食》: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迢迢牵牛星》: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十五夜望月》: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2.学习《寒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1)提问:诗的首句是一个什么句式?
明确: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2)思考:将首句的“飞花”改成“落花”或者“开花”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改了之后就不能体现“飞”字的动态强烈,无法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不能说明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且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蕴意深远。
(3)提问:诗的第二句中哪一个字是间接地写风?
明确:“斜”。
(4)思考:诗中运用典故的是哪两句诗?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明确:“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5)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
明确:韩翃 唐代
(2)搜集一些有关寒食节的诗句。
明确:示例: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2.总结。
《寒食》这首诗借汉喻唐,强烈讽刺了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汉宫 侯爷 素手 文章 盈盈 脉脉含情 栖身 乌鸦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翃的《寒食》。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迢迢牵牛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1)思考: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以牵牛、织女起兴,借事托物,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教师点拨:“牵牛星”“河汉女”是物,下面写的是人,由此可以看出是起兴手法。
(2)提问:“纤纤”写出了织女的什么特点?“札札”说明了什么?
明确:“纤纤”写出了织女的素手之美。“札札”说明了织布的繁忙和辛苦。
(3)提问:“泣涕零如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将眼泪比作雨,极言眼泪之多,体现了织女因与丈夫分隔两地而流露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4)提问:本诗的叠音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样的使用效果?
明确:“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显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汉灿烂的视觉感受。“纤纤”是形容双手洁白、美丽而纤细,写出了织女的柔美。“札札”是拟声词,状织机之声,写出了织女织布的辛劳。“盈盈”,清澈的样子,但这里也可以形容女子仪态的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现于河汉。叠音词的使用,使诗歌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和婉转流利的音乐美,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学习《十五夜望月》,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古诗的理解。
(1)提问: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
明确:“地白”,给人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思考:“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明确:既有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提问:“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提问:“落”换成“在”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换了之后就不能体现出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既无动感,形象也不新颖。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河汉清且浅,________________。盈盈一水间, 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确:①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②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札札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相去复几许 脉脉不得语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明确:①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②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③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2.总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了解到古诗《寒食》通过寒食节一幅走马传烛图来表达对权宦的不满,《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织女的传说来寄予相思之情,《十五夜望月》则在中秋之夜抒发了诗人怀远的情思,最后再朗读一遍,仔细体味其中的感情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寒 食流露不满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