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第1课 美苏争锋(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第1课 美苏争锋(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8 15: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美苏争锋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
(1) 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本轮廓;
(2)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本原因);
(3)二战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美国:经济军事大国。
苏联:政治军事大国。
2.“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
(1)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1946年)
(2)政治上对抗:
美国: 提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内容、特点.)
苏联: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封锁:
美国: 推行“马歇尔计划” (内容、目的、作用、实质)
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4)军事上扼制:
美国: 建立“北约”组织
苏联:建立 “华约”组织
(主要国家、性质、影响)
两极对峙(冷战)
格局最终形成
材料
--------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二、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表现①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1.全面冷战
1949
1953
洲际弹道导弹(ICBM )
1957
1958
反弹道导弹(ABM)
1968
1972
1975
1984
项目 美国(年) 苏联(年)








原子弹 1945
热核炸弹 1952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1960
多弹头导弹(MRV) 1966
1968
1968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 1970
远程巡航导弹 1982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此外,还有一接触时就会发出信号的铁栅栏119.5公里。
表现②德国分裂—柏林墙
表现3.朝鲜分裂——38线
2004年4月3日,朝鲜金刚山,韩国探亲者洒泪告别朝鲜亲人。
在朝鲜的儿子与在韩国的母亲依依惜别。
表现4.古巴导弹危机
表现①朝鲜战争
2.局部热战:
表现②越南战争
美国投下800万吨炸药,超过二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战争历时十几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从对方借鉴了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长期紧张。
消极影响:
3.影响:
课堂探究
现在,冷战虽然早已成为历史,那么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
1.局部战争连绵不断;
2.恐怖主义威胁人类;
3.饥饿、灾荒;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5.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等。
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1.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地区间 的冲突;
2.各国联合反对恐怖主义;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居安思危,防范军国主义和 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5.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等。
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
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别国内政。
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的分裂;
D.经互会的成立。
4.“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解析:二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和扶植西欧,对付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造成了欧洲的分裂。
答案:B
解析:丘吉尔“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拉开了冷战的序幕;D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B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A项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答案:C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地。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思考: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哪些地区?
指战后初期苏军驻扎的东欧、南欧国家包括德国东部地区。
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指共产党武装。
“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指来自苏联的控制。
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公开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在全球扩张,与苏联进行全球范围的对抗。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苏联、东欧各国也被包括在马歇尔计划之内,但它们拒绝参加。
马歇尔计划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
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
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
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感悟历史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根据马歇尔计划,1948—1950年,美国
共援欧130多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受援国家被纳入美国势力范围,成为美国商品市场,
不仅在经济,而且在政治、军事上都受美国控制。
①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国家;
②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革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