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游______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景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写清楚游览的顺序、景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游览路线图的方式理清思路。
2.教师指导,学生练写,最后相互交流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景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2.写清楚游览的过程和景物的特点,做到重点突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神奇而伟大,四季交替,物象各异,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炽烈,秋有秋的丰富,冬有冬的洁净。山以其雄伟而充满刚性,水因其婉转而独具柔情。我们所见之物都那么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们,成就我们身边的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执起笔来,将你游览过且印象深刻的美景记录下来,使其成为回忆里的珍藏。
二、文题展示
无论是著名的风景名胜,还是家附近的小公园,在你的游览经历中一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选择一个地方,将题目补充完整,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
三、写作指导
1.审题立意。这次习作安排的是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写景游记。习作时,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横线上填上它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作,要写清楚游览的过程,将感受到的美景的特点写出来。
2.素材选择。著名的风景名胜、家附近的小公园、山间的自然美景,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是自己印象深刻的游览之地,都可以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3.谋篇布局。开头总起,结尾总结,中间分述游览的不同景物,做到结构完整。写景部分按照游览的顺序写,要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走进景物。在描写不同景物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4.写作手法。在对景点进行介绍时,可以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来衔接各个景点,使叙述显得条理有序,景物的转换更自然。语言上,要做到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要做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做到文章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范文评析
游苏仙岭
已经是冬天了,可今天的天气却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清晨醒来,我独自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踏着冬天的气息进入了仍绿意盎然的苏仙岭。
苏仙岭位于湖南郴(chēn)州,它的大门在苏仙南路。我一进大门,就往山上爬。两边高大的树木在地上投下树影,阳光从树影间零零星星地散落下来,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碎影图。阳光给这世界披上了金纱,让人感觉暖暖的。但这里很空旷,没有多少人,只能听见如同铃铛声般清脆的鸟鸣,谱成一首美妙的曲子,使这里更显得幽静。
再往上走,差不多快到半山腰了。头顶的树上有什么东西在穿梭,是调皮的飞鸟,还是可爱的松鼠?但我更希望是后者。我往旁边的树丛一瞟,只见一只松鼠慌张地跑了,那么刚才树上的身影必是松鼠无疑了。抬头看了那么久的大树,想低头瞅瞅可爱的小草。谁知一低头,便见到翠绿的一片,随着风,轻轻摇摆着柔软的身体。背后传来一阵欢声笑语,想必他们也是被这迷人的美景所迷住了,所以才用愉悦的欢笑声表达对这大自然的赞美。
走久了大路,刚好见到有石梯,我便走了过去。石梯歪歪扭扭地延伸着。石梯表面坑坑洼洼的,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水印画呢,但近看却别有一番韵味。我一踩上去,“咔嚓——”一声,低头看一眼,原来是落叶呀,嗯……有冬天的味道!
到了山顶,有丝丝的凉意沁入到我的心骨。从山顶鸟瞰,城市被笼上了一层迷雾,朦胧地显出城市壮观的轮廓。这样的美景,我真是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啊!
回去的路上,我仍然沉醉在苏仙岭的美景之中。
总评: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从进大门,往上走到半山腰,到石梯,最后到山顶,为我们展现了苏仙岭的美丽景色。同时作者文字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苏仙岭的美景。
习题:
审清题目,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相关的内容,弄清楚本次习作的要求。
理解要求,弄清思路。
①对象游览过的某个地方。 ②内容游览过程中观察到的________。
3要求:
①按一定的顺序写,要把景物写________。
②语句要________,语言要________,富有感染力。
③无论你写什么景物,都要抒发自己的____________。
例文分析,学习方法。
阅读颐和园,填空。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这个词语 是__________,这种写法是___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填序号 ①长廊②万寿山③昆明湖
3文章还通过角度的变换来写,由外到内绿漆的________,红 漆的________,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 有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__________。 由高到低仰望万寿山可以看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从 山上往下看可以看到________的树丛,掩映着__________琉璃 瓦屋顶和________的宫墙。
4文章还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昆明湖的特点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作者分别把它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 个“__________”字非常生动地衬托出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5文章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