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猫 第1课时 课件(共23张PPT)+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猫 第1课时 课件(共23张PPT)+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8 15:02:09

文档简介


《猫》课堂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及科目
初中七年级上·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猫》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学习默读方法,养成默读习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内容
练习默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
学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情现状
1.学生对于叙事类文本比较感兴趣,但尚未熟练掌握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速度还比较慢;
2.学生愿意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尚不能清楚、连贯、有逻辑地表达自己想法。
3.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概括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品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默读,理清思路;
通过细读,把握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过程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
1.体会本文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臆断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自省自律的处世态度;
教学策略
重点难点
通过默读和圈点勾画,抓住文章叙事线索,了解三只猫的异同之处,概括主要事件;
通过小组学习合作,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式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默读法、品读法、逻辑归纳法
媒体技术
PPT课件。
教学 流程 结构
评价方案设计
一、课前检测
测评内容
1.预习课文,标出段落,在文旁批注预习中的想法和问题;
2.借助字典,掌握字音字形字义,为课后生字词注音;
3.借助互联网和课外书籍,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评价方式
1.课前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
2.教师在课上抽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二、课堂随测
练习内容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按要求填写表格;
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探讨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评价方式
教师点评、引导、追问
三、课后测评
测评内容
阅读同题材文章: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并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情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方式
1.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评价修改;
2.教师批改并在班上展示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1.猫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猫的感受。我们今天要走进郑振铎笔下的猫,看看他对于猫是怎样的情感?
2.展示郑振铎图片,介绍作者背景:
郑振铎笔名西谛,是民国时期的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他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以白话文形式引进中国的翻译家。由他翻译的《飞鸟集》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便是“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的译作对于诗人冰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设计意图
猫是每个人都熟知的动物,但是对于猫的情感和态度会因人因时而异。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其身份职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与教的活动
识文辨词
【生】准确读出字音
【师】纠正、示范
默读——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1、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在这期间,“我”的情感和思想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自主学习,勾画批注
【师】巡视、指导、答疑
细读——填写表格,概括段意
第一只猫
“我”和家人
外形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对猫的情感
猫亡失后的心情
行为
好看
很活泼
较高
病死
喜欢
些许伤感
再要一只
第二只猫
“我”和家人
外形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对猫的情感
猫亡失后的心情
行为
好看
更活泼有趣、还会捉鼠
更高
失踪
非常喜欢
怅然、愤恨
许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
“我”和家人
外形
性情
家中地位
结局
对猫的情感
猫亡失后的心情
行为
不好看
不活泼、懒惰、不捉鼠
很低
被冤枉、
死在外面
不喜欢
难过愧疚
永不养猫
【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师】点拨、引导
思考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1.各小组讨论三个问题,组长综合整理组员观点并记录在小白板上:
A. 一个爱猫的家庭,为什么最终“永不养猫”?
B. 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C. 本文揭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生】组内讨论,畅所欲言
【师】组间巡视、启发引导
2.小组发言人在班上展示小组观点。
预设A:(1)因为“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感到愧疚。【追问:为什么感到愧疚会选择永不养猫,而不是再养一只?】
(2)因为作者一家觉得养猫总是活不久,就不想养了。【追问:仅仅因为活不久这个原因吗?】
因为作者一家怕了!因为他们对第三只猫的负罪感无法消除,因为他们怕日后再见到猫会触发到灵魂的伤痛。
预设B:(1)【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第一只猫的病死,作者只说“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认为“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也只是感到“怅然地、愤恨地,诅骂着……”,以致“好久不养猫”;而第三只猫因为被忽视、冤枉而亡失,所以“我心里十分地难过,……我的良心受伤了…...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并且决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者对猫的情感由浅入深,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生】发言人展示探究结果
【师】引导,小结,设问:本文只是在就猫说猫吗?
【背景拓展】:1920年,郑振铎与友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郑振铎认为,“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被践踏的血泪”;“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由此,作者虽是写猫,实是借猫喻人。
预设C: (1)不要以貌取人;(2)不应随意轻视他人;(3)不能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4)不可毫无证据仅凭揣测冤枉别人;(5)作者自省自律的处世态度。
【课外链接】:美国的“种族歧视”。
中心思想
(经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读懂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
本文作者通过讲述“我”和家人与三只猫相处的故事,描述了与前两只活泼可爱的猫相处的欢乐时光以及失去它们后的失落伤感,倾诉了“我”因轻视、冤枉貌丑性懒的第三只猫而深深后悔、自责的心路历程。
文章由猫及人,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做人道理:不应随意轻视他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能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可毫无证据仅凭揣测冤枉别人。文章还体现了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作者对自己严格要求、自省自律的优良品格。
写作借鉴
(1)铺垫(2)对比
设计意图
学生基础还不够扎实,字词积累还不足,需要教师引导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学会边读边思考;
七年级学生的文章概括能力还比较不足,通过表格填写,抓取文章关键词,学生通过组词成
句的方式,更容易理解如何概括段意。
感知文章大意后,学生对于文章有各自不同的体会,对于作者的情感也有各自的理解。通过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课堂小结
掩卷而思,读一篇文章,我们都读什么?除了积累生字词外,是不是还要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蕴含了一些什么道理?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一看,在写作上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文法的应用等。
自我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默读,梳理文思,领会情感,我认为目标基本有达成。
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课堂节奏的把控不够从容合理,没有给予学生更多尝试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机会。
教学基本功还需提高,教学用语要更加干净规范;在小组活动环节应关注到班级的所有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要教给学生不会的知识,要重视学生的生成,要善于对学生启发和引导,这些部分还需要改进提高。
课件33张PPT。郑振铎16.猫0102050304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郑振铎文集》,散文集《山中杂记》,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等。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铎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冤枉
叮嘱 红绫 虐待 辩诉 妄下断语 yōu yùsèduóchàngquán chéngníngzǔsǒng yǒngyuāndīng zhǔlíngnüè?biànwàng一、默读默读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可做圈点勾画和批注]
1、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2、在这期间,“我”的情感和思想前后有什么变化?
二、细读1.划分段落
2.逐段细读
3.概括段意第一段落
【第1-2自然段】
第一只猫
第二段落
【第3-14自然段】
第二只猫第三段落
【第15-34自然段】
第三只猫简要概括:
作者一家和第一只猫相处的故事喜欢病死好看较高些许伤感再要一只很活泼第 一 段 落简要概括:
作者一家和第一只猫相处的故事喜欢病死好看较高些许伤感再要一只很活泼第 一 段 落段落大意: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病死后作者只是有些许伤感,并未太在意,只想着再要一只。简要概括:
作者一家和第二只猫相处的故事好看更活泼
有趣、
还会捉鼠更高失踪非常喜爱怅然、愤恨许久
不养猫第 二 段 落第二只猫的故事简要概括:
作者一家和第二只猫相处的故事好看更活泼
有趣、
还会捉鼠更高失踪非常喜爱怅然、愤恨许久
不养猫第 二 段 落第二只猫的故事段落大意:
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有趣,还会捉老鼠,深受全家人喜爱,丢失后大家都怅然若失,伤心不已,以致“许久不养猫”。简要概括:
作者一家和第三只猫相处的故事不好看不活泼、懒惰、不捉鼠很低被冤枉、
死在外面永不养猫不喜欢难过、愧疚
第 三 段 落第三只猫的故事简要概括:
作者一家和第三只猫相处的故事不好看不活泼、懒惰、不捉鼠很低被冤枉、
死在外面永不养猫不喜欢难过、愧疚
第 三 段 落第三只猫的故事段落大意:
第三只猫长相难看、忧郁懒惰、不捉老鼠,全家人都轻视冷落它,甚至冤枉它咬死了心爱的鸟而痛打它,在发现错怪它且又无法弥补时,“我”良心难安,陷入深深地后悔与自责,“从此永不养猫”。三、全文思考探究1、一个爱猫的家庭,为什么最终“永不养猫”?2、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3、本文揭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小组合作学习)对猫的负罪感无法消除怕见到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怕!1、一个爱猫的家庭,为什么最终“永不养猫”?怕什么?2、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对猫的情感较浅“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2、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对猫的情感较浅层


进“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2、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对猫的情感较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对猫的情感较浅层


进“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2、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对猫的情感较深“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对猫的情感达到最深由浅入深的过程3、本文揭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思考:
本文只是在讲猫吗?3、本文揭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猫人思考:
本文只是在讲猫吗?由 猫 及 人1920年,郑振铎与友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
“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被践踏的血泪”。
“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3、本文揭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不要以貌取人不应随意轻视他人不能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可毫无证据、仅凭揣测、冤枉别人自省自律3、本文揭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展现了课本P94页2014年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非裔青年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遇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Darren Wilson)枪击身亡。2015年4月7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北查尔斯顿市一名白人警察被逮捕并指控谋杀,他涉嫌于4日连开8枪击毙一名正在逃跑但手无寸铁的黑人。2016年09月20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塔尔萨警察局局长19号说,该警局警察在上周的一次执法行动中开枪打死了一名非洲裔男子,而且该男子未携带任何武器。四、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讲述“我”和家人与三只猫相处的故事,描述了与前两只活泼可爱的猫相处的欢乐时光以及失去它们后的失落伤感,倾诉了“我”因轻视、冤枉貌丑性懒的第三只猫而深深后悔、自责的心路历程。
文章由猫及人,揭示了一些深刻的做人道理:不应随意轻视他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能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可毫无证据仅凭揣测冤枉别人。文章还体现了善待生命的人文情怀,展现了作者对自己严格要求、自省自律的优良品格。衬托对比铺垫、逐级发展文 章 结 构文 章 结 构对 偶自此,我家很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 不养猫。类文阅读---
除了郑振铎,许多作家都曾通过写猫,表达他们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思。
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