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堂达标测试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定质量的锌、铁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锌比铁大
B.t1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锌比铁大
C.t2时,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与铁相同
D.t2时,锌、铁消耗的盐酸质量相同
2.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3.下列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Zn+H2SO4= ZnSO4+H2↑ B.Ba(OH)2+H2SO4= BaSO4↓+2H2O
C.4Fe(OH)2+O2+2H2O= 4Fe(OH)3 D.
4.往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往滤渣中加盐酸检验,有气体生成,则滤渣上的物质是
A.只有银 B.铁和银 C.银和铜 D.铁、银和铜
5.如图所示实验内容为探究铁、铜和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铁银铜
B.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和银丝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三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D.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和银丝表面均附着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6.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硫酸,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7.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先将三者分别加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只有甲可使溶液中析出铁单质。再将三者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只有乙不能使溶液中析出银单质,则三者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无法判断
8.下图所示反应,有关说法的错误的是
A.铝丝需要砂纸打磨
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金属活动性强弱:Al>Cu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uSO4=Cu+AlSO4
9.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0.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A.X、Y、Z B.X、Z、Y
C.Y、Z、X D.Z、Y、X
11.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12.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
B.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
C.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
D.滤渣中一定有Ag
13.托盘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此时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在左盘烧杯中加入5g锌粒,在右盘烧杯中加入5g铁粉,充分反应后,两烧杯底部均有固体剩余,则此时天平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14.人类历史上大量使用铝、钛、铁、铜四种金属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A.铜、铁、铝、钛
B.铁、铝、铜、钛
C.铜、铁、钛、铝
D.铁、铜、铝、钛
15.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A.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产生银白色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浅绿色沉淀生成
C.将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
16.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X>Y>Z B.Z>Y>X C.Y>X>Z D.X>Z>Y
17.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Cu B.Zn C.Fe D.Mg
18.化学反应C+H2O H2+CO中的还原剂是
A.C B.H2O C.H2 D.CO
19.向 AgNO3、Zn(NO3)2 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 有金属析出,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下列关于滤渣和滤液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只有 Ag B.滤渣中可能有单质 Cu
C.滤液中一定无 Zn2+ D.滤液颜色可能是无色的
20.根据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铜和稀盐酸制氢气
B.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铜
C.锌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D.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6HCl=2FeCl3+3H2↑
二、填空题
21.将过量的铁粉投入装有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的烧杯里,完全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下的物质是__________,在滤液里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2.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
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人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
操作
根据现象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片刻后现象 有少量气泡 无气泡 无气泡 Fe>Al,Fe>Cu
几分钟后现象 有少量气泡 有大量气泡 无气泡
(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会先与盐酸反应.
(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
操作
根据现象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l>Fe>Cu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迁移)(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丝的插入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丝的插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
(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题
23.金属是人类生活中的常用的材料。
(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铁钉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多次出现,下图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
(ⅰ)变化②中,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_______发生反应。(ⅱ)变化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ⅲ)如果用a、b分别代表光亮的铁钉和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关系_______。
A.ab C.a=b D.无法比较
(3)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以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你认为不需要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将铁粉放入硫酸锌溶液 B.将铁粉放入稀硫酸 C.将铁粉放入硫酸铜溶液 D.将铜片放入稀硫酸
(4)该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他以铜锈为原料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且不含铜元素。图中部分物质略去)。
①无色气体A是____,溶液C中所含的阳离子是______,固体D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②在蓝色溶液B中加入铁粉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已知铜锈样品的质量10g,固体F的质量是3.2g,则铜锈中含Cu2(OH)2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4.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的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六、计算题
25.铜镁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飞机天线等导电材料.欲测定合金的组成(其他元素忽略不计),进行如下实验:取铜合金20g放入烧杯,将280g稀硫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质量/g
70
70
70
70
剩余固体质量/g
18.2
16.4
14.6
13.2
(1)合金中铜、镁的质量比.
(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C2.D3.A4.D5.C6.B7.C8.D9.C10.B11.C12.B13.C14.A15.C
16.A17.D18.A19.B20.C
21.Fe、Cu FeSO4
22.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实验验证】;
【拓展迁移】(1);(2). Fe+CuSO4=FeSO4+Cu 铜、铁、铝或铁、铜、铝 Cu、Fe、Al
23.Al 水和氧气 6HCl+Fe2O3=2FeCl3+3H2O B C 二氧化碳 Fe2+ 铁、铜 Fe+CuSO4=Cu+FeSO4 55.5%
24.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浓硫酸 F中石灰水变浑浊 E中有气泡冒出
25.(1)33:17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