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3重力(教案,说课材料,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3重力(教案,说课材料,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3-19 07:02:25

文档简介

重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力》。下面我将从课前分析、实施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前分析:
(一)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无影响。为了落实物理课标要求,教材编写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两处“想想议议”一处“想想做做’一个探究实验,八幅插图,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为了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我把“重力的由来”的内容调整到课首进行学习,能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更加符学生的认知顺序。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掌握求重力的公式。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重力产生原因的学习,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2、通过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分析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方法和难点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根据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为:理解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读书自学、讲解法、直观演示法、探究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快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二、实施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3、自主、合作整理:重力、万有引力概念及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二)探究实验,寻求规律
1、学生实验: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设计、填写表格。
钩码个数 1 2 3 4 5 6
重力N
质量g
比值N/g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
2、分析数据: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实验结论:总结重力公式G = mg 。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的方法步骤,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阅读归纳,理解应用
1、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先阅读P11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有何规律?阅读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小组讨论“想想议议”,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学生自主、合作总结:重力的方向;物体重心位置。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学生自主完成习题训练。&小组合作纠错。&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1、畅所欲言小结知识要点。
(1)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2、小组反馈学习困惑。
3、自我反思今后打算。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通过反思、归纳,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有助于训练和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 力一、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二、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9.8牛/千克)三、方向:竖直向下四、作用点:重心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PAGE



《重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力》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是与什么有关系。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几个常见的例子如掉落的苹果,嗮衣服时掉落的水滴,飞流直下的瀑布等等引入教学,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总的来说,学生掌握良好,但仍存在下面的几个问题,若能改进,效果会更佳。
1.课堂采用复习和生活常例,不够引人入胜,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采用的是演示实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而且该部分花了过多时间,导致后半部分时间略微不够。
3.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不够。
4、在讲到重心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材只需要提示有的物体重心不再物体上面,这比较非常的抽象,很难理解。
5.关于重力的计算如果有相关的联系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会更深一些。

三课活动教案
《重力》教案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把重力的学习由《大纲》要求的“理解”层次定位于“了解”层次,要求有所降低。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搜寻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实验、讨论等方式了解重力
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1、演示用:苹果树模型;用线拴着的铜块;长方体木块;橡皮泥;弹簧秤;海绵
2、学生三人一组实验用:弹簧秤;钩码一盒(每个的质量为50g);橡皮泥(200g);长方体木块(100g);圆柱形铝块(200g);圆柱形铜块(100g);细线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什么是力?
生:思考回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将昨天的问题(哪些因素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进行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比如说大人能提起一大桶水而小孩就提不起来;穿鞋和脱鞋时用力的方向不同,效果也就不同;推门时,推在门把手上用较小的力就可以把门推开,推在门轴附近就需要很大的力才能推开。
师:在适当位置板书“方向、作用点、大小。”
二、引入课题
引入:讲桌上放有一棵苹果树模型,上面结了一个很大的苹果。
师:将拴苹果的细线剪断,苹果落到讲桌的海绵上。哪位同学愿意把“苹果落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生: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在此基础上,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知道了苹果落地的原因。
师:相信这位同学能像牛顿一样,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我将这只象征“创新”的苹果送给这位未来的牛顿。
生:热烈的掌声。
引出课题:第十三章 第一节 重力
师:口述并板书: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师: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进行归类,并告诉学生:有的在本节课研究,有的在课后研究,有的在将来研究。)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都想弄清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研究。对于⑥和⑦我相信大家对重力的概念少加思索就能够回答。你能回答⑥⑦两个问题吗
生:能。从重力的定义来看重力的施力物体应该是地球;天上飞的飞机、海上航行的轮船
都受重力的作用。
师: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致的请举手。
生:举手认可。
探究(一)研究重力的方向
搜寻事实:
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师:实物投影:
1、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向地面。(演示给同学看)。
2、教室里吊电灯的线总是竖直向下。
3、盖房时,必须盖成竖直向下的,才牢固
4、挂着的猪肉是竖直向下的。
师:通过实物,演示向下的几种情况。。大屏幕播放课件内容(一):物体放在斜面上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板书。

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①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验砌的墙是否竖直。(利用自己制作的重锤线到讲台上实际操作,并告诉同学们判断墙竖直的标准。)其他同学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制一个重锤线,检验课桌腿是否竖直。
师:你能设计一个可以检验桌面是否水平的仪器吗?
(说明:这种设计仅有几位同学设计出来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课堂上没有设计出来的课后多于同学交流,直至制作出漂亮的水平器为止。)
师: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能给人类造成危害吗?举例说明。如何避免重力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生: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例如:花盆从阳台上掉下来会把行人砸伤;地震时房屋倒塌会把人压伤;雨水下的太多会造成水灾。
在行走时尽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经常收听收看天气和地震预报,及早防范。
师:播放课件内容(二):画面内容:转动的地球上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声音内容: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企鹅生活在南极,它们所受的重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这里的“下”不矛盾吗?“下”指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这里的“下”是指向地心吧。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口述: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板书:重心:重力在体上的作用点。出示乒乓球、长方体铁块、橡皮泥分别说出重心。
生:看书P45图12.1——9。
师;:为什么体操运动员的个子比较矮?思考后回答。
生:个子矮重心就低吧,这样更稳定些。
师:你的看法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探究(二)探究重力的大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施力物体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思考二分钟后再发表看法。
生:谈自己的猜想。
师: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质量;③物体的形状;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生:我认为物体的体积越大重力越大;质量越大重力越大;物体的形状变了重力就改变;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越高重力越大;物体的密度越大重力越大。

师:你的观点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的,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 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物体所受重力与位置的关系到高中再去探讨。教师应带领同学对部分假象进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
生:三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约15分钟)。
(说明: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很感兴趣,可以说他们的热情高,干劲大。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设计意图,互相补充,拟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时课堂上的讲话声比较大,也有人离开了坐位,此时老师要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批评学生。否则会挫伤他们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生:交流探究过程及实验结果。
师:用实物投影投出3、6、8、9小组的记录表格
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 N/Kg。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提出问题:1、在教室里学习的你受重力的作用吗?如果有朝一日你坐着飞机飞上了天,你还受重力的作用吗?怎样计算你所受重力的大小?
生: 通过这节课对重力知识的学习,我认为不管我是在教室里还是在空中我都受重力的作用。用我的质量乘以9.8 N/kg就是我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写出计算过程。用实物投影将三名同学的展出,师生共同批阅。肯定好的方面,指出不足。鼓励同学再接再厉。
三、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既G = mg。
2、我要向牛顿学习,细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现象,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去研究,当发明家。
3、我很愿意制作一个水平器,用它检验桌面是否水平。
四、课后作业:
1、 自制一个水平器,用它检验桌面是否水平。(写出所用器材,检验的方法及原理。)

2、 举出日常生活中利用重力的实例。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登上月球后那些方面和在地球上不一样?并说出原因。
五、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一、重力
1、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2、 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 mg 。
3、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