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情感、技能三合一)
①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大意。
②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③感悟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点拨法等。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5
分
钟
【新课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两则的第一则,认识了具有聪慧才情的才女谢道韫,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位明理善辩的小才子元方。
(解题)
陈太丘的原名是什么?
为什么被称为“太丘”?
在古代用地名称呼一位名人是古人的一种习惯,亦是特有的文化。例如,韩愈是昌黎人,于是有“韩昌黎”这一称呼。(回顾小学古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齐读课文,师正音。
(着重关注“不”这一通假字的读音。)
(解题: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陈太丘原名陈寔;
由于到“太丘”这个地方做官,于是被称为“陈太丘”。
检查学生预习,补充文化知识,熟悉课文,校准字音。
15
分
钟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一:识记字词
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
① 意思难以理解的字
② 古今异义的字
③ 两个字形相同而意义有别的字
④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
⑤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
②与友期行、太丘舍去、门外戏、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③“不”“君”
④“舍”“委”
⑤“尊”“家”
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10
分
钟
教学活动二:复述故事,疏通文意
学生小组合作,将文章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组推举代表,看图片复述故事情节,即按段落翻译文章内容。
感知文言文特点,简练、精炼的语言。
疏通文意
5
分
钟
教学活动三:分角色朗读,以读带析
先请女生朗读。
(结合人物的“怒”进行朗读指导)
太丘:“舍去”
友人:“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句式整齐、条理清楚、逻辑清晰地
指出友人的问题所在。
否定字眼频率高,表现元方内心的不满。)
在点拨的基础上请全体男生朗读。
教师指导:“尊君在不”仍然要保留一种彬彬有礼,而不是满篇愤懑。
女生朗读,男生点评:
应提高音量,增加“怒”的语气。
分析人物语言,把握朗读情感,进一步熟悉、巩固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5
分
钟
教学活动四:品味“方正”,分析人物形象
简要回顾《世说新语》,关注该书篇目。
点拨:其中一篇目名为《夙惠》,记录早慧儿童的事迹。元方年幼聪颖,《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没有收录在《夙惠》篇,而是收录在《方正》篇中,何为?
请学生看课后思考题,齐读“方正”的含义。
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元方的“方正”?
分析友人的形象
点拨:人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把握友人的“变”,多角度体会人物的性格。
2. 元方:
① 维护父亲,父亲的尊严与自己息息相关。
② 良好的家庭教养,虽然愤怒,却知礼守礼。(“君”)
③ 小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刚正不阿。(“入门不顾”)
友人:
① 不守时,不讲信用
② 知错能改
③ 率真、真性情
对于元方形象的分析,常聚焦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人物背景来看,元方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父亲的声誉就是自己最大的尊严,所以,还应当看到元方的“不顾”更多是维护父亲的声誉和尊严,他的辩驳有理有据,体现了家庭教养。
友人的形象不是一边倒的“粗蛮无礼”,而应该看到人物的多面性。
5
分
钟
教学活动五:补充阅读
《王戎识李》
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文言学习的信心
课件21张PPT。陈太丘与友期行找一找① 意思难以理解的字
② 古今异义的字
③ 两个字形相同而意义有别的字
④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
⑤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古今异义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门外戏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光顾古义:玩耍 今义:戏剧,杂技字形相同、意义有别:一词多义“不”
→尊君在不
不,通“否”。
→入门不顾
“君”
→待君久不至
“您”
→君与家君期日中字形不同、意义相近“舍”
→太丘舍去
放弃、不要,
文中指“不再等”“委”
→相委而去
抛弃、丢下、舍弃文中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可译为“我”。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尊”
→尊君
敬词。
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
如:尊姓大名“家”
→家君
谦辞。
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
年长于自己的人。
如:家父复述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太丘元方友君家君/太丘家君尊君/太丘尊君君君友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时分(见面)。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太丘的:“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下车/引之。
方/入门不顾。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元方(道歉),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朗读怒太丘友人元方“舍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句式整齐、条理清楚、逻辑清晰地
指出友人的问题所在。
否定字眼频率高,表现元方内心的不满。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元方的“方正”?想一想元方:① 维护父亲,父亲的尊严与自己息息相关。
② 良好的家庭教养,虽然愤怒,却知礼守礼。
(“君”)
③ 小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刚正不阿。
(“入门不顾”)
友人的形象如何?“尊君在不?”
“非人哉”
“惭、引”
“变”有礼
无礼
有礼① 不守时,不讲信用
② 知错能改
③ 率真、真性情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谢谢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过关测试
一、掌握文学常识:关于作者和作品的复习。
《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 。是 的文学家刘义庆 。
二、重点词语解释:(提示: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语活用)
(1)期日中( )
(2)太丘舍去( )
(3)尊君在不( )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 )
(5)下车引之( )
(6)元方入门不顾( )
(7)去后乃至(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两则短文都运用了 描写去刻画人物,都表现了少年的聪明机智,但各有侧重:
《咏雪》突出表现 (人物)的 ;《陈太丘与友期》则主要表现少
年 (人物)的 。
(2)你认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