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作者简介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字词学习夜zhòuyúngòngzhì昼耕耘供品稚yī涟漪幼字词学习童孙未解供耕织。提供gōnggòng字词学习看图识字:桑 桑葚 桑叶字理识字:昼 字词学习晓xiǎo巧记: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是指“晓”。注意与“戈”的区别词语解释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诗歌大意理解诗意如何理解题目“四时田园杂兴”?四时 田园 杂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田家乡村随兴而写的诗解题: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xìng理解诗意昼出 / 耘田 / 夜绩麻,
村庄 / 儿女 / 各当家。白天在田间除草把麻搓成线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热爱劳动,体现喜爱理解诗意 围绕“耘田”“绩麻”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理解诗意童孙 / 未解 / 供耕织,
也傍 / 桑阴 / 学种瓜。理解,懂得树荫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从事靠近儿童天真,体现喜爱理解诗意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理解诗意理解诗意(1)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2)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3)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理解诗意(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农村生活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课堂小结主要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通过描写农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天真淳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夏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秋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冬日)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
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总结学法总结学习方法:1.初读古诗2.了解大意3.体会诗境4.悟其感情自学新诗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稚子 / 金盆 / 脱晓冰,彩丝 / 穿取 / 当银钲。
敲成 / 玉磬 / 穿林响,忽作 / 玻璃 / 碎地声。作者简介 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自学新诗稚( )子
银钲( )
玉磬(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zhìzhēngqìng自学新诗稚子: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冰:钲:磬: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自学新诗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弄冰乐趣,体现喜爱。自学新诗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孩子们被敲打冰块儿发出的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忽然,这声音戛然而止,传来了另一种声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他轻轻敲打,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自学新诗不知所措、垂头丧气;失望。孩子们看到冰块儿破碎了会是什么样子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自学新诗《稚子弄冰》中的稚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的稚子不惧严寒,清晨脱冰,可见他天真幼稚;他把冰块当做银钲来敲击玩耍,可见他非常的调皮可爱。内容概括本诗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拓展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
2.课外搜集并朗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把自己搜集的古诗分享给同学们。
3.搜集阅读范成大、杨万里的其他诗,背诵积累。再见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人教统编版【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情景导入村 晚作者简介初读古诗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初读古诗陂( )池
寒漪( )
衔( )接bēiyīxián初读古诗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陂(bēi):池岸。 浸:淹没。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寒漪(yī):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初读古诗再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1.如何理解题目“村晚”?理解诗意村晚:乡村傍晚的风景画。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2.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理解诗意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幽静美丽,体现喜爱。3.“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理解诗意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拟人)表现出诗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浸:青山、落日倒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象。4.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理解诗意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5.你能想象出牧童吹笛子时的样子吗?你能从牧童身上感受到什么?理解诗意悠闲自在、摇头晃脑;
儿童的天真无邪。6.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理解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村晚》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理解诗意课堂总结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相同之处:①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②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③充满了童真童趣。课堂总结(2)不同之处: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②《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③《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拓展延伸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1.背诵并默写古诗。作业布置2.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作业布置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例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