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让世界更美好》同步练习1
1.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氮气在通常状况下没有颜色
B、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冷却后变成雪花状固体
C、氧气是一种助燃性气体
D、向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变浑浊
2.下列变化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不同的是
A.钢铁生锈 B.食物腐败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D.用氮气制化肥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4.家庭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煮熟 B.液化石油气燃烧
C.水沸腾 D.菜刀生锈
5.总结所学过的各种研究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研究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这是控制变量法
B.
借助水流的某些性质认识电流,这是类比法
C.
用像皮膜凹陷的程度反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这是转化法
D.
在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这是模型法
6.选择下列物质填空(填编号)
① 酒精 ② 氢气 ③ 活性炭 ④ 氮气
(1)放在冰箱里能去除异味的是 ;(2)司机驾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 ;
(3)燃烧无污染,未来理想的燃料是___;(4)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防腐的是_____。
7.通过化学学习,我们熟悉了许多物质.请从①氢气;②氖气;③食盐;④活性炭;⑤氧气;⑥氧化铝;⑦氧化铁,选取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炒菜常用的调味品是 (2)有吸附作用的是__________
8.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如下:
(1)步骤②的操作是 。
(2)二氧化氯是一种杀菌剂,它的化学式是 。
(3)上述步骤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9.(1)氨气燃烧时可能会生成氮氧化物而污染环境,但在一定条件下,氨气燃烧却没有任何污染,该反应原理是4NH3+3O22X+6H2O,其中X是 .
(2)如果氨气不慎泄露,在关闭阀门和防止明火的前提下,喷洒大量水雾即可.由此可知氨气可能具有的一条性质是 .
10.(3分)如图所示,集气瓶中装的是用排水法收集的一瓶无色气体,向瓶内伸入燃着的木条,发现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请你推断出除“无色”、“气体”外的另3条此气体所具备的性质:
① ; ② ;③________________;
11.王丽对家中的家用制氧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通过阅读说明书了解到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王丽用这台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1)这台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I:小丽欲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取一只250 mL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燃着的石蜡插入集气瓶中
石蜡燃烧得更旺
文字表达式I
表中,文字表达式I是 。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丽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II:测定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
【实验记录 】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
/
③
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止水夹a和b
A中水进入到B中,B中水的体积为200 mL。
收集200 mL气体(由压强差引起的误差忽略不计)
④
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
⑤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
进行操作I
现象I
小丽收集的气体不是纯净的氧气
表中,操作I是 ;现象I是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1
2
3
4
5
B中剩余水体积/mL
100
42
39
41
38
【数据处理】已知,在上表数据中,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
【实验反思】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
12.A、B、C、E、F都是九年级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医疗上常用作消毒剂;C、E、F是黑色固体,C常用作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它们间有如下转化关系:①AC+D+B↑,②B+EF.(提示:“↑”表示气体)
(1)写出A的名称: .
(2)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 .
(3)叙述E在B中反应的现象: .
(4)写出木炭在B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氮气在通常状况下没有颜色,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A.
考点:物质的性质
2.C
【解析】A、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的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氮气制化肥有新的含氮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3.D
【解析】
试题分析: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是因为硫酸能够和氧化铁发生反应,过程中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故选D.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4.C
【解析】
试题分析:A.米饭煮熟,生成的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液化石油气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水沸腾,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菜刀生锈,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点评:本题的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知道“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5.A
【解析】A、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利用了消耗法,没有对比对照,故没有利用控制变量法;此选项不正确,符合题目要求;
B、借助水流的某些性质认识电流,采用的是类比法,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
C、液体内部压强大小难以直接观察,用像皮膜凹陷的程度反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这是转化法,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
D、研究磁场时,以实际不存在的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采用的是模型法.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
6.③ ① ② ④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可知,(1)放在冰箱里能去除异味的是③ 活性炭; (2)司机驾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① 酒精;(3)燃烧无污染,未来理想的燃料是② 氢气;(4)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防腐的是④ 氮气。
考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7.(1)食盐 (2)活性炭
【解析】
试题分析:氢气具有可燃性,常用做高能燃料;氖气属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能用于电光源;食盐有咸味,是常用的调味品;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颜色和异味,具有吸附性;氧气能供给呼吸,能用于医疗急救;氧化铝和氧化铁均是金属氧化物。
考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8.(1)过滤 (2)ClO2
(3)③④(写对一个就给分,有错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步骤②是分离固体和液体,为过滤 (2)由名称可知; (3)③④都会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考点:水的净化
9.(1)N2 ;(2) 极易溶于水(或易溶于水,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等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析可知,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得每个X都含有两个N,因此其化学式为N2 ;(2)喷洒大量水雾,即水应该能除去氨气,那么要不是物理上的溶解,要不是化学上能与水反应大量消耗。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氨气的性质。
10.①密度比空气小 ② 难/不易溶于水 ③有可燃性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用的是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可得出气体难/不易溶于水;收集后倒放在实验桌上,可得出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根据向瓶内伸入燃着的木条,发现气体燃烧,可得出该气体有可燃性
考点:气体的性质
11.(1)物理变化 (2) 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实验反思】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的氧气浓度高于空气,而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 (3)操作I是:打开止水夹b,现象I是:B中部分水倒吸进入A中 ;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变小。【数据处理】80% 【实验反思】白磷量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在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所以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因为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石蜡燃烧得更旺,文字表达式为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该实验不能证明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更旺只能说明集气瓶的氧气浓度高于空气,而不能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100%;打开止水夹b,现象I是:B中部分水倒吸进入A中 ;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中压强变小;由于第1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故在数据处理时已删去;为了进一步缩小误差,可求出另外4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则小丽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为200ml-(42ml+39ml+41ml+38ml)÷4=160m:,故氧气的体积分数=160ml÷200ml=80%;导致第1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白磷量不足。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燃烧的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2.(1)高锰酸钾(2)助燃或供给呼吸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4)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A为高锰酸钾、B为氧气、C为二氧化锰、D为锰酸钾、E为铁、F为四氧化三铁;故(1)A为高锰酸钾;(2)B为氧气其用途为助燃或支持呼吸;(3)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
考点:推断题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同步练习2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石油分馏
C.氢氧化钠潮解 D.煤的干馏
3.生活中使用的下列用品,其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的是 ( )
A.太阳能热水器 B.微波炉 C.电饭锅 D.天然气灶
4.下列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风力发电 C.铁矿石炼铁 D.太阳能取暖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干冰升华 C.玻璃破碎 D.空气液化
6.化学是一门以____ ___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以及规律的科学。
7.在下列空格里填上对应的序号: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③化学性质
石蜡不溶于水 ,且密度比水小 ,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 ,并燃烧 ,这说明石蜡熔点低 ,且具有可燃性 。
8.国际卫生组织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9.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 (写出两条即可)。
(2)过氧乙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4)乙酸和过氧乙酸都是无色液体,具有强烈剌激性气味,要把两种液体区别开来,可采用的方法是
10.A、B、C、E、F都是九年级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医疗上常用作消毒剂;C、E、F是黑色固体,C常用作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它们间有如下转化关系:①AC+D+B↑,②B+EF.(提示:“↑”表示气体)
(1)写出A的名称: .
(2)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 .
(3)叙述E在B中反应的现象: .
(4)写出木炭在B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故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为A选项物质的运动状态;故答案选择A
考点:化学研究的范畴
2.D
【解析】
试题分析:冰块融化 ;石油分馏 ;氢氧化钠潮解这三个变化都属于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煤焦油等。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D
【解析】
试题分析:A.太阳能热水器能量来自于太阳,加热时只是能量的转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微波炉只是能量转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电饭锅只是发生能量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天然气灶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故选D
考点:化学变化及能量转化
4.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溶质氯化钠结晶析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风力发电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铁矿石炼铁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太阳能取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食物腐败与氧气反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干冰升华,固体二氧化碳变为气体,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玻璃破碎,只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空气液化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故选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6.实验 性质 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考点:化学的研究内容
7.③; ③; ①; ②; ③; ③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指必须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石蜡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燃烧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蜡熔点低属于物理变化;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③;①;②;③;④.
考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定
8.(1)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一定条件下,(2)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要会正确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考点:物质的性质
9.(1)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等。(2)H+(3)6:1:12
(4)取适量乙酸和过氧乙酸分别加入试管中,微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使木条复燃的是过氧乙酸,不复燃的是乙酸。
【解析】
试题分析:(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等。
(2)因为过氧乙酸具有“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过氧乙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氢离子(H+)。
(3)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C2H4O3)可知,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24:4:48=6:1:12
(4)根据“过氧乙酸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所以区别二者的方法为:取适量乙酸和过氧乙酸分别加入试管中,微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使木条复燃的是过氧乙酸,不复燃的是乙酸。
考点:物质的性质、离子符号的书写、物质的检验
10.(1)高锰酸钾(2)助燃或供给呼吸
(3)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4)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A为高锰酸钾、B为氧气、C为二氧化锰、D为锰酸钾、E为铁、F为四氧化三铁;故(1)A为高锰酸钾;(2)B为氧气其用途为助燃或支持呼吸;(3)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
考点:推断题
第一节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取一块食盐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下问题,其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食盐是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化学与环境、材料、信息、能源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B、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的拦阻索是特种钢缆,属于金属材料
C、半导体行业中有一句话:“从沙滩到用户”,计算机芯片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D、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产气页岩分布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故可以成为提供廉价而充足的新型燃料来源
3.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4.学习化学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和世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C.化学不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D.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验室中的化学药品
5.通过最近的化学学习,你认为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物体的运动形式 B、寻找新能源
C、治理环境污染 D、合成新物质
6.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关系的是
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盛 B.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D.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
7.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大理石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大理石由什么成分组成 B、大理石的产地在哪里
C、大理石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大理石的微观结构如何
8.(2015秋?黑龙江校级期中)下列下列内容都属于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的活动规律 ⑤物质的制取和用途.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⑤
9.下列研究领域与化学学科密不可分的是
A.“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站雏形)的对接
B.研制治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
C.地震的形成原因
D.今年10月8日晚看到的“红月亮”的形成原因
10.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1.下列各项研究课题,不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B.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C.从水中提取氢能源 D.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B.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C.阿伏加德罗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D.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3.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14.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下列物品的主要材质当时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 )
A.马踏飞燕(青铜器) B.龙泉剑(铁器)
C.金缕衣 D.塑料器具
二、填空题
15.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的基础自然科学。
16.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通过实验以及对 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 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 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三、综合题
17.(3分)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当今,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吗?
(1)化学是在______________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
成功发射(见图).下列月球探测工程中的项目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______.
a.遥测控制卫星的运行
b.提供登月宇航员食用的纯天然食品
c.制造卫星整流罩需要的耐高温隔热材料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 (填序号)。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试题分析:A、锌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 B、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氧化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错; D、硝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错.故选B.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2.D
【解析】A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是物理科研究内容,故A错误;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是信息科学的研究范畴,故B错误;
C、培育新品种,增加粮食产量,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故C错误;
D、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是属于制造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
故选D.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中冰雪消融,水有固态变成液态,是物质的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B石蜡熔化,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也是状态发生的改变,C大米酿酒,是发酵的过程,有新物质产生,所以是化学变化,D酒精挥发,属于挥发,是物理变化,故选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4.D
【解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到的,因此,学习化学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动手实验。
5.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法与应用等;
A.“玉兔号”的材料既涉及材料的制法又涉及材料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范围,该项不符合;
B.高能燃料也涉及燃料的化学性质,属于化学研究范围,该项不符合;
C.嫦娥三号运行轨道属于数学和物理学科研究范围,该项符合;
D.月岩和月壤的组成涉及元素的种类,属于化学研究范围,该项不符合;
考点:化学研究的范围;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研究的范围,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法、应用都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运动轨迹等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烧制陶瓷的原理: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属于化学反应的应用;
B.黑火药的原理:利用了硝石受热分解产生氧气,和硫、碳作用分别产生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尚有氮气、硫酸钾等等产物.属于化学反应的应用;
C.造纸的时候,应用了将打碎的纤维浆漂白这一环节,属于化学反应的应用;
D.指南针的应用原理: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属于物理性质的应用。
故选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解答时实质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在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的基础上,关键是知道四大发明的制作原理。
7.C
【解析】
试题分析: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门捷列夫,阿伏加德罗是提出分子学说,故选C
考点:化学史实
8.B
【解析】
试题分析: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主要贡献是研究炸药,故答案选择B
考点:化学发展史
9.C
【解析】A、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就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A正确;
B、绿色化学就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故B正确;
C、污染后再治理好不属于绿色化学的要求,故C错误;
D、绿色化学不是指绿色植物的化学,而是指环境无害化学,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绿色化学,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10.D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严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故选D。
考点:化学的研究范畴
11.B
【解析】A、食盐是由什么成分组成,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与化学无关,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12.C
【解析】A.“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A正确;
B.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的拦阻索是特种钢缆,属于金属材料,故B正确;
C.沙子的成分是二氧化硅,计算机芯片的材料是硅单质,故C错误;
D.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产气页岩分布广、厚度大,且普遍含气,故可以成为提供廉价而充足的常规燃料来源,故D正确;
13.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物质的运动状态属于物理学科研究范畴。故选C
考点:化学学科研究范畴。
14.B
【解析】
试题分析:A、天然果汁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错误;B、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正确;C、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能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错误;D、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的用途。
二、填空题
15.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考点:化学研究的内容
16.实验;实验现象;发现;科学探究
【解析】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讨论,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点评】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三、综合题
17.(1)分子、原子;(2)bc (3)A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化学定义可知,(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不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故选bc;(3)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它们都是混合物;蒸馏水是一种物质,它属于纯净物;故为AB。
考点:化学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