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9 10: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
2.知道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
读课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越南传入的_________,在江南地区推广。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__,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向北推进到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棉织业兴起,_________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________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 、河南_______等地炼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___________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旱的_______。南宋的海船,还配备了___________。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街市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_;乡镇的商业区称为_______。
2.货币: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海外贸易:________、_______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_________半岛和非洲东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___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时最后完成。
【合作探究】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古代历来重农抑商,宋代是重农重商。放眼宋朝财政,年收入最高时曾达到16000万贯文,而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在之前的唐朝,最为极盛的玄宗时期,一年铸币也只有32万贯。据统计,宋代GDP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但同时宋代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宋朝的土地是越割越少,步步求和纳岁,皇帝大臣被俘,沦为阶下囚,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古。
请回答:
(1)宋代的经济文化为何如此繁荣?
(2)宋代为何经济强盛而军事衰弱?宋代的衰亡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2017山东泰安六三制)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研究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8黑龙江大庆)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蕃坊” C.“蕃学” D.宣政院
3.(2018山东滨州)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子” D.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
4.(2018湖北恩施)某班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下列史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
①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17湖南怀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最后完成于( )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二: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①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哪里?南宋都城是哪里?
②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③材料二是什么时期的谚语?
④为什么说“苏湖熟,天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