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透技术与光的干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干涉现象,了解相干条件,知道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明暗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知道薄膜干涉是如何产生的,了解薄膜干涉的现象及技术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与以前学过的机械波的干涉进行类比,推理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形成亮条纹和暗条纹的原因及产生亮暗条纹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探究、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做托马斯·杨的干涉实验中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认识事物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循着科学家足迹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薄膜干涉的实例分析,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知道光的干涉现象,了解相干条件,知道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明暗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知道薄膜干涉是如何产生的,了解薄膜干涉的现象及技术上的应用。
【学习过程】
【要点导学】
1.光的干涉现象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有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两种。
2.相干光源
相干光的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
3.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
光程差( ······) 条纹为亮条纹
光程差( ······) 条纹为暗条纹
4.用同一装置但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或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的实验现象
(1)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波长越长的单色光得到的条纹间距越大(用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得到的条纹间距最大;用紫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得到的条纹间距最小)。
(2)用白红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中央条纹为白色,两侧为彩色条纹。
5.薄膜干涉的原理与现象
(1)薄膜干涉的相干光源:薄膜前后两个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即是薄膜干涉的相干光源。
(2)薄膜干涉的规律:光程差满足(······)出现亮条纹;光程差(······)出现暗条纹;白光发生薄膜干涉时,出现彩色条纹。
(3)薄膜干涉实例:肥皂泡、水面上的油膜和贝壳呈现彩色,相机镜头呈淡紫色等。
6.光的干涉现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例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的一条缝前放一块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条缝前放一块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在光屏上将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它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其它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仍然有彩色干涉条纹,只是干涉条纹的亮度变暗了一些
[解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白光通过单缝成为线光源,从单缝时出的光通过双缝分成两束光,它们在光屏上形成彩色的干涉条纹,现在两个缝前分别放上红色和绿色滤光片,红光和绿光的频率不同,不是相干光,所以屏上没有干涉条纹,但屏上有亮光,选择项C
[说明]能否产生干涉现象的关键是,入射光源是否满足相干光源的条件,不同颜色的光频率不同,因此不同颜色的两列光不能形成干涉。
例2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源发出波长为6.0×10-7 m的橙光时,在光屏上获得明暗相间的橙色干涉条纹。在屏上的P点恰是中央亮纹一侧的第二条亮条纹。现改用频率为6.25×1014 Hz的光,则在屏上A点应出现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解析]双缝干涉实验中,中央亮纹是路程差=0的第0条明条纹,中央亮纹一侧第二条亮纹是=2的点,所以对于P点=2=2×6.0×10-7 m=12×10-7 m。若改用频率为6.25×1014 Hz的光,由c=f′′得′== m=4.8×0-7m,==2.5,即d=5×,故P点是暗条纹。
[说明]此题考查干涉现象中出现明条纹条件(······),出现暗条纹条件(,······),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掌握波在叠加区域加强和减弱的条件。第零条明条纹指=0,第一条明条纹指=1,第二条明条纹指=2,依此类推。第一条暗条纹=,第二条暗条纹=+,依此类推。
例3 人的视觉最敏感的色光为绿光,为了增加通光量,通常在照相机镜头上涂一层薄膜(一般用氟化镁),称为增透膜,以增强绿光的透射强度,薄膜的折射率为n,真空中绿光的波长为 ,则增透膜的厚度应为多厚?为什么照相机的镜头常呈淡紫色或蓝色?
[解析]在镜面涂上一层厚度适当厚度的透明薄膜,入射光在薄膜的前、后的反射光相遇时的光程差=2d ;人的视觉最敏感的色光为绿光,要增强绿光的透射强度,即应使绿光在薄膜的前、后的反射光的光程差是绿光在膜中波长的,即 = ,因此膜的厚度d应等于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即,这样绿光的反射光反相叠加后互相抵消,减弱了绿光反射的强度,增加了绿光透射的强度。
一般情况下入射光是白光,其中各种色光的波长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薄膜厚度时要使白光中人的视觉最敏感的绿光在垂直入射时完全抵消。这时红光和紫光的反射光不可能完全抵消,因此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头的颜色总是呈现淡紫色或蓝色。
[说明] 由于光程差是薄膜厚度的2倍,因此光程差是入射光波长的 ; 由于光程差发生在薄膜中,因此特别要注意增透膜的厚度应为薄膜中波长的,而不是真空中的;
某一增透膜由于厚度确定,因此只能增强一种光的透射强度,不可能同时增强多种光的透射强度。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产生干涉现象的两束光是( )
(A)频率相同、振幅相同的两束光 (B)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
(C)两只完全相同的灯光发出的光 (D)同一光源的两个发光部分发出的光
2.如图所示为一显示薄膜干涉现象的实验装置,P是附有肥皂膜的铁丝圈,S是一点燃的酒精灯。往火焰上洒些盐后,在肥皂膜上观察到的干涉图象应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3.关于薄膜干涉,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干涉条纹的产生是由于光在膜的前后两表面反射,形成的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
(B)干涉条纹中的暗纹是由于上述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结果?
(C)干涉条纹是平行等间距的平行线时,说明膜的厚度处处相等?
(D)观察薄膜干涉条纹时,应在入射光的同一侧
4.如图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的装置。所用单色光是用普通光源加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反射的光线叠加而成的( )
(A)a的上表面与b的下表面
(B)a的上表面与b的上表面
(C)a 的下表面与b的上表面
(D)a的下表面与b的下表面
5.下列现象中属于干涉现象的是( )
(A)涂有增透膜的照相机镜头是淡紫色 (B)夏季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C)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彩色条纹 (D)孔雀羽毛呈现彩色
6.在双缝实验中,双缝到光屏上P点的距离之差d=0.6 μm。若分别用频率为f1=5.0×1014 Hz和频率为f2=7.5×1014 Hz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缝,则P点出现条纹的情况是( )
(A)用频率为f1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明条纹
(B)用频率为f2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明条纹
(C)用频率为f1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暗条纹
(D)用频率为f2的单色光照射时,P点出现暗条纹
7.图为双缝干涉及示意图,S1.S2为双缝,屏上P点与S1.S2距离相等,用波长为6000?橙光照射,P1.P2为P上方最近的两条相邻的亮纹,Q1.Q2为暗条纹,改用波长为4000?的紫光照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仍是亮纹
(B)P1点仍是亮纹
(C)P2点仍是亮纹
(D)以上三点都变成暗条纹
二、填空题
8.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他用单色光照射屏上的一个小孔,是为了获得_______;由小孔射出来的光再射到两个小孔上,是为了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S1和S2是两个相干的光源,发出的光波的波长为4.00×10-7 m , A点与S1和S2的路程差为1.80×10-6 m.若光源S1和S2的振动方向相同,则A点将出现__ 条纹;若光源S1和S2的振动方向相反,则A点将出现__ __条纹.(填“亮”或“暗”)。
10.为了减少玻璃表面光的反射损失,在玻璃表面涂上一层折射率n=1.25的增透膜设入射光在真空中的波长=700 nm,为使这种波长的反射光能最大限度地被减弱,所涂薄膜的最小厚度应是 ?
三、计算题
11.在观察牛顿环时,用= 0.5的第6个亮环与用的第7个暗环重合,求波长= ?
1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氦氖激光器作光源,其发出的红光频率为4.74×Hz,从双缝射出的光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它们到达光屏上某点的路程差为2 531.6 nm.那么该点将出现怎样的干涉图样?
13.登山运动员在登雪山时要注意防止紫外线的过度照射,尤其是眼睛更不能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否则将会严重地损坏视力。有人想利用薄膜干涉的原理设计一种能大大减小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的眼镜。他选用的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为n=1.5,所要消除的紫外线的频率为8.1×1014Hz,那么它设计的这种“增反膜”的厚度至少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