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9 13: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zhào

zhì
nuò

xiù
liánɡ

cu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字词正音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词语解释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整体感知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要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整体感知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更多教学资源微信jxzy888666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语言品味
课堂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一、论点:
三、论证方法: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问题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2)
中国学生要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习自然科学。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