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单元综合检测三(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单元综合检测三(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9 11: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三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议论性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仁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甚至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文中运用日本人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文中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如果不能被读者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5分)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谓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任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
梁惠王曰:“晋国【注】,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 春秋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这里梁惠王称“晋国”是按旧称,实指魏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B.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C.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墨翟。
B.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C.千乘,古代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千乘”代指大诸侯国。
D.《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因饥饿而死。
C.虽然文王用了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池沼,可百姓却非常高兴。孟子讲这个故事,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3分)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3分)
[参考译文]
(一)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能利于我的国家的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封邑呢?’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呢?’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人。大王也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
(二)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看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诗经》中说:‘文王开始规划筑造灵台,经营设计善于安排。百姓出力共同兴建,很快就建成了。文王说不要着急,百姓却干得更起劲了。文王到苑囿中游玩,只见母鹿皮毛光滑,肥肥胖胖,安详地卧在草丛之中,鸟儿羽毛洁白,翩翩飞舞。文王到池沼边上,鱼儿在水中欢快地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乐吗?”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供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希望您不要怀疑这一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过 秦 论
贾 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 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D.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3分)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国古代一些帝王为了________,会给重臣贵戚颁发一种“铁券”,(    ),如免除死罪——民间称之为“免死牌”“免死金牌”。颁赐“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其后的封建王朝陆续都有过。
通常来说,铁券是铁制的,外形有筒瓦状、覆瓦状等,铁券上的词句最初是用丹砂填字,所以其被称为“丹书铁券”,也被称为“丹书铁契”。后用银粉填字,其被称为“银券”。隋朝时用金砂填字,其被称为“金券”。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以“丹书铁券”形制呈现,因其可以________,又被称为“世券”。
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想要意图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布施令。但二人到底是干了叛逆之事,犯下杀头灭族之罪,做贼心虚,加上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前来讨伐叛逆,二人于是向赵构的母亲皇太后请颁“免死牌”。两位叛军将领以为有了“免死牌”可以安然躲过一劫了,然而三个月后,他俩就先后兵败,被朝廷处死。
明代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朝廷颁发了好几块“免死牌”给他。但是,魏忠贤罪大恶极,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治了他十大罪状,命人逮捕法办他,吓得他上吊身亡。
实际上,太平年代,遵纪守法,自然平安无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免死牌”。________的动荡时期,即便有块“免死牌”,也形同废铁。古代历史上,处心积虑谋求“免死牌”的角色,本自心中有鬼,那些颁发“免死牌”的帝王皇家,也十有八九用的是________、障眼大法。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和衷共济 代代相传 内忧外患 缓兵之计
B.笼络人心 代代相传 兵荒马乱 权宜之计
C.笼络人心 生生不息 内忧外患 缓兵之计
D.和衷共济 生生不息 兵荒马乱 权宜之计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铁券一分为二,朝廷和被赐予者各存一半
B.以表示对被赐予者的厚待
C.可让被赐予者获得一些优待或减免减轻刑罚
D.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发动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想要意图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号施令。
B.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意图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号施令。
C.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发动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想要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号施令。
D.宋高宗赵构的两位禁卫军将领苗傅、刘正彦突然发动宫廷政变,逼迫赵构让位皇子,意图把持朝政,挟持天子向各路将领发布施令。
15.下面是某文化局征稿启事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的情况,请找出并作修改。(6分)
为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进一步繁荣贵市文化艺术事业,培养提升普通社区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我市文化局将举办“第7届社区美术节”活动,现将有关征稿要求汇报如下:投送作品需原件,规格不超过4尺整张宣纸,以竖式为好;书体及画风不限,不要硬笔作品、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采取社区集中送稿或个人送稿、寄稿方式;本次获奖作品不退稿,由美术馆惠存,其余作品活动结束后由主办方统一退稿。
16.某中学开展课题为“话说历史名人”的语文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6分)
四、作文(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作文,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单元综合检测三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议论性文本阅读(9分)
1.解析:选D A项,扩大范围。“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错误,原文为“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意思是说宋代以来有“一些”研究经史的文人轻视文章评点,并不是所有研究经史的文人。B项,曲解文意。“普遍存在着”错误,原文为“这种偏见……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体系性等”,原文中的“很多人认为”是主观看法,不能等同于“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实。C项,无中生有。“根本原因是……写作能力”错误,原文为“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二是能指导写作……实用功能”,其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偏重,选项说第二点是“根本原因”错误。
2.解析:选B B项,“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错误,原文有“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而后面写日本人刊刻中国文章评点之作和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的内容的目的就是证明上文的这个观点,并不是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3.解析:选C C项推断错误。由原文“其次……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脉络和格局”,可知“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只是“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的必要条件,选项将其作为充分条件,推断错误。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4.解析:选B 原文是:“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给本部分断句,可根据句式判断,如“谓其台曰灵台”与“谓其沼曰灵沼”句式整齐,中间应断开,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5.解析:选C 在春秋战国时期,“千乘”指小诸侯国,大诸侯国为“万乘”。解析:选D “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理解错误,孟子说的是秦、楚两国使他们的百姓陷于苦难之中,梁惠王若施行仁政,前去讨伐,将无人能敌。
7.答案:(1)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2)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参考译文]
(一)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能利于我的国家的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封邑呢?’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呢?’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人。大王也只需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谈利呢?”
(二)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看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诗经》中说:‘文王开始规划筑造灵台,经营设计善于安排。百姓出力共同兴建,很快就建成了。文王说不要着急,百姓却干得更起劲了。文王到苑囿中游玩,只见母鹿皮毛光滑,肥肥胖胖,安详地卧在草丛之中,鸟儿羽毛洁白,翩翩飞舞。文王到池沼边上,鱼儿在水中欢快地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乐吗?”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三)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供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希望您不要怀疑这一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8.解析:选D “遂”“藉使”为连词,其前应断开,排除A、B两项;“庸主之材”意为一般君主的才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9.解析:选B 五等爵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
10.解析:选B 原文说的是即使子婴仅有庸主之材,仅得中等才能的辅臣,秦国的地盘也是可以保全的。
11.答案:(1)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关键词:“三主”“谏”“谋”)
(2)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关键词:“察”“审”“宜”“有时”)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国,崤山以东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农具,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 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缪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的,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服弱小,扶助疲敝,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 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规条例繁苛,刑罚残酷,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借鉴上古的历史,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解析:选B 笼络人心:笼络,笼和络原是羁绊牲口的工具,引申为用手段拉拢。耍弄手段,拉拢别人。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二者都有“同心”的意思,前者偏重于笼络,后者偏重于同心协力。此处指帝王想拉拢重臣,所以用“笼络人心”更合适。代代相传: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息,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二者都有“流传下来”的意思,前者偏重于一代代传承,后者偏重于不断生长、繁殖。此处指铁券可以世代相传,所以用“代代相传” 更合适。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内忧外患:指国家内有变化,外遭侵扰。也泛指来自内部的矛盾纠纷和来自外部的威胁压力。二者都有“不安定”的意思,前者偏重于战争造成的混乱,后者偏重于国家内外都不安定。此处泛指战争带来的混乱,与“太平年代”相对,所以用“兵荒马乱”更合适。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缓兵之计: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去应付的策略。二者都有“采取办法”的意思,前者偏重于暂时采取的办法,后者偏重于为拖延时间而采用的办法。此处两个成语均可使用。
13.解析:选C 作答这类题,除了要“瞻前”外,还要“顾后”。对于本题来说,根据括号后的“如免除死罪”,即可得出答案。
14.解析:选C 语句有三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应在“突然”后加“发动”;二是重复赘余,“想要”“意图”删掉其一;三是搭配不当,应将“发布”改为“发号”。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①“贵市”改为“我市”;②“汇报”改为“通告”;③“以……为好”改为“以……为宜”;④“不要”改为“不接收”;⑤“惠存”改为“收藏”。
16.答案:你是历史的辉煌,你是中国的亚圣。辗转诸国,四处游说,你把“仁”看得很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你把“民”放在心中。你用毕生精力和学问宣扬王道,倡导爱民,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是品德与学问的完美结合!
四、作文(40分)
17.[写作提示] 分析材料发现,四句名言基本是围绕“为”“不为”的。分析每一句名言,明确其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事、因势而为;第二句强调要有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题目的要求是“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并且要“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所以可以将这四句话两两联系,寻找其共同点或关联点。①②结合,可提取出与时俱进,努力奋进的立意。时代在进步,世界的发展会推着人向前,这时即便有些事你觉得困难,也要迎难而上。①④结合,可提取出与时俱进,积极有为的立意。②③结合,可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为而为之”,在什么情况下“安之若命”。②④结合,可从“有所为”的标准上分析,得出对的事要为,并且要迎难而上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