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单元综合检测四(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单元综合检测四(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9 11:1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四
第四单元 科普作品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
“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
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往的经历即是欲望。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取功名、事业有成。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相对地说,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极为稀少。考察情节的时候,因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基础。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时,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找到的一个简明例子是《简·爱》。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置的问题是,“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因此,《简·爱》包含了自我与屈从、责任与欲望、力量与恭俭、普通人与贵族、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种种平衡,实现这种平衡的情节叙事“不成比例地混合了现实主义、传记、哥特小说、浪漫传奇、童话、道德寓言”,某些时候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寓言或者神话这些“笨重累赘”的叙述话语。
(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为什么情节有强烈的魅力,叙事学的解释是多数人内心有洞悉真相的渴求,但这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B.情节的设置与叙写不仅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同时很大程度上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C.“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D.不是所有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都能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作者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C.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得不相互调整。
D.“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辩证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可以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B.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很多人大概不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
C.作家的叙事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或无法实现的渴求,就会赢得读者与社会的认可。
D.简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赢得爱情的故事情节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的神话应是起源于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的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说的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的陨石雨;“火爁炎而不灭”说的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来专家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顺平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专家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遗留下来的痕迹。专家推测,在史前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等方面留下了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有删改)
4.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4分)(  )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
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4分)(  )
A.民间传说或神话是一种文化载体,并非出于古人的想象,而都是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的。
B.中南民族大学的罗漫认为“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C.专家推测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陨石雨撞击地面后形成的,这次撞击的范围相当广。
D.史前撞击事件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后,新文化又逐渐形成,而这一灾害最终变成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6.对“‘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观点,你怎么看?(6分)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过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 
B.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9.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分”在哲学上叫度。安分,就是做人做事要________,把握好限度,限度之内是“本分”,超出限度成“非分”。正所谓“凡事勿过度”,人生在世,说话办事不出格破规,才能社会和睦安定;领导干部加强一方良序,自身尤当在位守规。
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人劝唐代开元名相张嘉贞买田地住宅,他说,我居宰相高位,担忧什么饥寒?如果犯了法,即使有田地住宅,也没什么用。人之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财富并非________,反而可能成为惹事生灾的导火索。如果既想做官又想发财,与齐人之女“欲东家食而西家宿”无异。权力染上了铜臭味,是最大的从政风险。自古当官发财两条道,想戴官帽就别想鼓腰包,同时追两只兔子将会一无所获。人生有限,为官有止。领导干部进退上下,(    )。如果两眼向上,只盯着位置搞自我设计,围绕升官干事、干事只为升官;或者看到别人被提拔了眼睛就发红,一个位子干久了心神就不宁,做出了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向组织讨价还价;甚至剑走偏锋,搞起拉票贿选、________、跑官要官那一套来,凡此种种都只会________,甚至自取其辱。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恰如其分 多多益善 攀龙附凤 得不偿失
B.不为已甚 贪多务得 附庸风雅 因小失大
C.不为已甚 多多益善 附庸风雅 得不偿失
D.恰如其分 贪多务得 攀龙附凤 因小失大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生在世,说话办事不出格破规,才能社会和睦安定;领导干部监测一方良序,自身尤当在位守规。
B.人生在世,说话办事不出格破规,社会才能和睦安定;领导干部维护一方良序,自身尤当在位守规。
C.人生在世,说话办事不出格破规,才能社会和睦安定;领导干部维护一方良序,自身尤当在位守规。
D.人生在世,说话办事不出格破规,社会才能和睦安定;领导干部加强一方良序,自身尤当在位守规。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个人必须服从决定、接受安排,组织和人民应当量才而用
B.组织和人民应当量才而用,个人必须服从决定、接受安排
C.当由组织和人民量才而用,个人也必须服从决定、接受安排
D.当由组织和人民量才而用,个人服从决定,也必须接受安排
13.下面是一封拟发给消防大队队长赵刚的邀请函,有五处不妥,请找出并修改。要求: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表达准确。(5分)
邀 请 函
我校拟定于11月16日在校内报告厅举办一场关于学生安全教育的讲座,特请您惠临贵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请您务必准时前来。如果您能来,就告知我们;如果有事不来,也麻烦您与我们电话联系。联系电话:×××××××××××
××中学校长办公室
2019年10月25日
14.阅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乙),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1)请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该地人口的三个特点。
(2)请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两条建议。
四、作文(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健康,是人人都想拥有的。可是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环境、食品等因素,让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失去健康。健康不健康不仅表现在身体方面,还表现在精神方面。当下,不少年轻人崇尚“葛优躺”“懒猫瘫”等“丧文化”,就是精神亚健康、不健康的表现。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等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单元综合检测四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 科普作品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1.解析:选C 根据前文“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推知,巧合叠加厄运不能满足读者的内心期待。
2.解析:选B “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错误,第三段是欲望对叙事的影响,第四段是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3.解析:选B A项,“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无中生有。应为“这正是情节具有强烈的魅力的原因之一”。C项,推断违背作者观点:“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D项,“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与“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相违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8分)
4.解析:选D “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
5.解析:选A 原文说的是“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
6.答案:示例一:我支持这一观点。①“女娲补天”的神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要合理解释它,就得从现实中寻找线索。②这一观点有其科学的依据,得到了现代地貌和地质学研究的支持。③这一观点体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将自然科学和人文传说结合了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一观点。①神话传说和史前事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②对《淮南子·览冥训》的解读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事实依据。③现代地貌和地质学研究是推测,并不能证明“女娲补天”和史前陨石雨有关,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7.解析:选D 由材料三“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可知,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的是“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而非“数据融合”。
8.解析:选C C项,“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平台的相关内容,并未提及“首创”二字。
9.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0.解析:选A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根据后文“把握好限度”,此处应用“恰如其分”。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贪多务得:原指在求知、学习方面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要的东西;后泛指最大限度地获取个人利益。该处的主语是“财物”,与“多多益善”衔接更恰当。攀龙附凤:原指依附帝王或皇亲国戚以求提高地位、成就功业,后泛指依附或投靠有权势的人。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从“拉票贿选”“跑官要官”来看,此处应用“攀龙附凤”。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根据语境,该处两个成语均可使用。综上,正确选项为A项。
11.解析:选B 该语句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二是搭配不当。第一处错误,“说话办事不出格破规,才能社会和睦安定”暗含关联词“只有……才……”,前后主语不一致,因此需要把“社会”一词调到“才能”前面。第二处错误是“加强”与“良序”不搭配,可改为“维护”。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
12.解析:选C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括号内内容应是对“领导干部进退上下”的进一步阐释,B项的陈述对象为“组织和人民”,可排除。A项,后半句与后文衔接不连贯,排除。C、D两项相比,C项表述更简明,故选C。
13.答案:①在正文上一行顶格写“尊敬的赵刚队长:”;②在“11月16日”后加具体时间,如“14点30分”;③将“贵校”改为“我校”;④删去“,请您务必准时前来”;⑤将“如果您……电话联系”改为“届时能否前来,请告知”。
14.答案:(1)①人口出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②青壮年人口比例增大,儿童比例减小;③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明显增大。
(2)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②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必要时鼓励生育。
四、作文(40分)
15.[写作提示] 所给材料的关键词是“健康”。材料阐述了两层意思:一是人们都想拥有健康,但健康对不少人而言已经是奢侈品;二是当今不少年轻人精神上呈现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令人担忧。整个材料既强调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以下立意可供参考:①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②精神亚健康要不得。③以积极的态度、乐观自信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