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导入新课
飞天,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而今已成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为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看他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讲授新课
炽热 (chì) :1.温度极高,极热 ;2.感情和情绪热烈。
屏息(bǐng)凝神: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yú) :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俯瞰(fǔ kàn) :从高处往下看。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字词音义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1)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讲授新课
(2)当飞船刚刚入轨,进入失重状态时,这个阶段,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很难受,我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讲授新课
(3)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个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讲授新课
(4)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
——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身体上能应付自如,心理上也不会为之紧张。
讲授新课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中有,“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时间精确到“秒”,并且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可见杨利伟是多么的严谨。
讲授新课
2.我没看到长城 。
——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讲授新课
3. 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杨利伟没有因为时间之长而敷衍了事,特别这些词语足见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讲授新课
4.在“归途如此惊心动魄”中有5时35分、5时58分、6时04分、6时14分、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时间数字,突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严谨、科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做任何事坚持到底,实事求是,胸怀祖国,爱运动,不怕困难,敢于牺牲,意志坚强。虽然不可能都飞入太空,但我们做任何事都可以像他一样严格要求自己。
小 结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课后作业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本课分为“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四个部分。那么杨利伟在这四个阶段中都经历了什么,他的心理变化如何。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和飞船一起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舱体内的航天员非常痛苦,但“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
火箭升空时
绕地飞行过程中
“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合作探究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让我紧张以至惊慌”,抛伞时“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最终飞船“嗵”的一声落地了。
归途中
①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②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③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2.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①离地面5公里;②飞船离地面1.2米;③飞船停住了。
3.“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①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②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4.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5.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①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④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⑤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⑥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1.举例说说本文关联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本篇课文善于通过多个关联词把一些小的句子连缀起来,使语言表达更加严谨。例如:
(1)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活动病,影响任务完成。
如果……就……还…… 假设的意思,再进一层
问题探究
(2)“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过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说过。
但……因为…… 转折的意思,再加上因果
(3)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既不是……也不是…… 并列的意思,排除在排除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够称为英雄?
否。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给予英雄的荣誉。本科描述了诸多细节,可以说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板书设计
本文通过叙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一日”的经历,表现了作者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国的感情及胜利归来的自豪之情。
主旨归纳
1.请你为航天英雄杨利伟写几句颁奖词。
颁奖词示例: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拓展延伸
2.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