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教学目标1.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2.学习原子结构教学重难点1.掌握原子论
2.掌握原子结构 原?子?(atom)一?词,是“不可分割”的意思;原子最早的中译名为“莫破”。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就提出: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类似原子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虽然只是出于直觉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辨,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伽利略、玻意耳和牛顿等近代科学主要奠基人,都把原子论作为自己认识自然的基础。 近代原子-分子理论不但推动了物理和化学的发展,而且诱发科学家千方百计去分裂物质,试图打开原子的大门,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但是,从古代直至19世纪后期,炼金术士和有些科学家所说的元素可以改变,原子可以分解等,实际上都只是幻想而已。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1904年,汤姆生提出一种原子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于球中,带负电的电子则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的位置上,它们中和了正电荷,因此原子的整体呈中性。这个模型被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α粒子是放射性物质发射出来的粒子,质量是电子的7300倍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它就是氦的原子核He。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1909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做了一个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图4-6)。他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惊奇地发现,大部分α粒子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金箔,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有的粒子竟被反射回来。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为了表示电子绕核运动的这种统计规律,人们用了“电子云”的概念。如在某处电子出现的机会多些,那里的电子云就浓密些; 在电子出现机会较少的地方,电子云就稀疏些。于是电子云的概念就代替了玻尔理论中的电子轨道的概念。图4-8是科学家所描述的氢原子在各种不同定态时的电子云图形。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 原子核常用符号X表示,其中X表示元素符号, α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为原子核的核电数,(α -Z)就是原子核的中子数。 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课堂练习1.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及有关经典实验,写出报告,并与同学交流。2.发现质子后,人们曾经以为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的。试以氦核为例,说明这种猜想的不合理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