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难点: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情景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生难字词
拘泥(jū nì) 歌谣(yáo) 契合(qì) 旷远(kuàng) 海啸(xiào) 苟安(gǒu)
理解词义
【拘泥】
【契合】
【苟安】
【怅然】
【意境】
固执,不知变通。
合得来,意气相投。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朗读课文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
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8~13)
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
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文字与读者
三者的关系。
作者通过选择最适当的文字来准确传达自己
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
见所感。文字是读者与作者的桥梁。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桥两头靠
近平地的地方)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
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
相契合。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形象地阐述了
文字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作用。
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举例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想像的道理,以
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与高尔基的《海燕》为例,
一步步地引导读者驱遣想像去欣赏作品,进入作品
意境。便于读者更好地掌握这种方法。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文字与读者
三者的关系。
作者通过选择最适当的文字来准确传达自己
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
见所感。文字是读者与作者的桥梁。
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桥两头靠
近平地的地方)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
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
相契合。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形象地阐述了
文字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作用。
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歌谣 摘录 鉴赏 栩栩如生
B驱遗 谚语 阻碍 轻描淡写
C刻板 炊烟 记载 旷远荒凉
D海啸 静寂 洗刷 怅然凝望
答案: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通过作者的鉴赏示范,使我们明白要驱遣想象去欣赏做品,体验阅读愉快
B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C多所学校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本期“文翁大师堂”的听众,处成都教师外,还有资阳等外地教师也在其中
答案:B